艾滋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具有病程长、病情迁延等特点。其病程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急性期有相关症状且可缓解,无症状期HIV持续复制具传染性,艾滋病期有严重感染、肿瘤等表现。艾滋病需长期管理治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是关键但需终身服药,不同人群管理有不同考虑,还需综合基础病等进行管理。
一、慢性传染病的特点
慢性传染病具有病程较长、病情迁延不愈、需要长期管理等特点。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逐步遭到破坏,病程呈慢性进展过程。从感染HIV到发展为艾滋病,可历经数年甚至十余年的时间。
二、艾滋病作为慢性传染病的病程发展阶段
1.急性期:通常在初次感染HIV后的2-4周左右出现,部分感染者可出现发热、咽痛、盗汗、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等。此阶段症状一般持续1-3周后缓解。
2.无症状期:急性期过后进入无症状期,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但也有短至数月、长至15年的情况。此期感染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体内的HIV在持续复制,具有传染性。
3.艾滋病期: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多低于200个/μL,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患者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如肺孢子菌肺炎、卡波西肉瘤等,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还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
三、艾滋病作为慢性传染病的管理与治疗
由于艾滋病是慢性传染病,需要长期进行抗病毒治疗等管理。目前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是关键,通过抑制HIV复制,重建或维持免疫功能,从而延长患者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但现有治疗手段尚无法彻底清除体内的HIV,需要终身服药。同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在艾滋病的管理中也有不同的考虑,例如儿童感染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等;女性感染者在妊娠、分娩及哺乳期需要采取特殊的母婴阻断措施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等。而且不同生活方式的感染者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配合治疗和控制病情进展。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感染者,要更加注重基础病与艾滋病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综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