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程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急性期多在感染后2-4周,有发热等多种轻微症状,1-3周可缓解;无症状期持续较长,无明显症状但病毒持续复制、免疫系统受损,生活方式等影响病程;艾滋病期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出现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不同年龄、性别表现有差异
一、急性期特征
感染艾滋病病毒后,部分感染者在感染后的2-4周左右可能进入急性期。此阶段可能出现发热,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这是因为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引发免疫反应所致;还可能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表现,淋巴结肿大通常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为主,直径多在1-2厘米左右,质地可稍硬,有轻度压痛,但一般无粘连。这一时期的症状大多较为轻微,持续1-3周左右可自行缓解。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症状不典型,更容易被忽视,比如可能仅表现为精神差、食欲减退等;而成年人症状相对更易察觉。
二、无症状期特征
经过急性期后,感染者进入无症状期。此期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可长达数年甚至10余年。在这个阶段,感染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体内的艾滋病病毒在持续复制,免疫系统持续受到破坏,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不同性别在无症状期的表现差异不大,但生活方式会影响病程进展,比如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不吸烟不酗酒等,可能会延缓病情进展;而不良生活方式则可能加速病情发展。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果合并其他疾病,可能会影响艾滋病病情的进展和无症状期的时长。
三、艾滋病期特征
当病情进展到艾滋病期时,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会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机会性感染方面,可能出现肺孢子菌肺炎,表现为发热、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等;还可能有念珠菌感染,如口腔念珠菌感染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膜状物,难以擦去;皮肤会出现带状疱疹,表现为沿神经分布的群集性水疱,伴有明显疼痛;消化系统可能出现隐孢子虫腹泻,表现为长期反复的水样腹泻,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肿瘤方面,常见的有卡波西肉瘤,皮肤表现为紫红色或深蓝色的斑疹、丘疹和结节,可融合成大片状,表面有溃疡;还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艾滋病期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反复的呼吸道感染等情况;老年人则可能在机会性感染的表现上更不典型,且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女性在艾滋病期可能更容易合并妇科相关的机会性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