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初次感染现水痘后病毒潜伏,免疫力下降时激活致神经节及皮肤炎症发病,前驱有全身症状等,皮疹沿神经带状分布有特点,神经痛为特征之一,好发于50岁以上、免疫力低下及生活方式不良人群,诊断依典型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治疗以抗病毒为主辅以营养神经、止痛药物,老年人需及时规范治疗,儿童感染遵儿科原则。
一、病原体与感染机制
疱疹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发。人体初次感染该病毒时表现为水痘,之后病毒会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如年老体弱、患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至所支配皮肤区域,复制增殖致神经节及皮肤区域炎症,引发疱疹带状疱疹。
二、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发疹前有乏力、低热、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可有灼热或神经痛,持续1-3天,也有无前驱症状直接发疹者。
2.皮疹特点:皮疹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初起为潮红斑,迅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分布不融合,继成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数日后水疱混浊化脓、破溃糜烂结痂,脱痂后留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3.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疹出现,老年患者常较剧烈,可持续数月甚至更久,形成后遗神经痛。
三、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影响
1.年龄因素: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高于年轻人,随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患病风险升高,且病情更重,后遗神经痛概率增加。
2.免疫力低下人群:患艾滋病、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者,因免疫功能受抑,易诱发疱疹带状疱疹。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劳累、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影响免疫力,增加患病风险,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者较作息规律者更易患病。
四、诊断与治疗原则
1.诊断: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如沿神经分布的带状排列成簇水疱伴神经痛等特征性表现初步诊断,必要时结合病毒核酸检测等实验室检查明确。
2.治疗原则: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常用阿昔洛韦等,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辅以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等)、止痛药物缓解症状。老年人需及时规范治疗以降低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风险;儿童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提升舒适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