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传染途径及防治
鼠疫传染途径包括鼠蚤叮咬传播、直接接触感染鼠疫动物的相关物质传播及肺鼠疫患者飞沫传播,防治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发现患者隔离报告并处理接触人员和感染动物)、切断传播途径(灭鼠灭蚤、避免接触风险)、保护易感人群(高危人群接种疫苗,普通人群避免去流行区),儿童需避免进风险环境且接触后观察,老年人少去风险场所,有基础疾病人群注意防护并速就医。
一、鼠疫传染途径
1.跳蚤叮咬传播:鼠蚤为主要传播媒介,当鼠蚤叮咬感染鼠疫的啮齿类动物后,鼠疫杆菌在蚤体内繁殖,当鼠蚤再叮咬人类时,便将鼠疫杆菌注入人体,从而引发感染。
2.直接接触传播:人类直接接触感染鼠疫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等,鼠疫杆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导致感染。例如,接触患病旱獭等动物时未采取防护措施,就可能因直接接触而被传染。
3.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会排出含有鼠疫杆菌的飞沫,这些飞沫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他人吸入后可引起感染,此为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二、鼠疫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一旦发现鼠疫患者,需立即进行隔离,并及时向相关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对鼠疫患者接触过的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对感染鼠疫的动物要妥善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
灭鼠灭蚤:定期开展灭鼠工作,使用合适的灭鼠药物和方法降低鼠类密度;同时,喷洒灭蚤药剂,消灭环境中的蚤类,从源头上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接触风险:避免直接接触可疑感染鼠疫的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在进入可能存在鼠疫传染源的区域时,应穿戴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手套等。
3.保护易感人群:对于从事鼠疫防治、兽医等高危职业的人群,可接种鼠疫疫苗进行预防。此外,普通人群应尽量避免前往鼠疫流行区,若必须前往,需严格遵循当地的防护要求。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应避免带儿童进入可能存在鼠疫传染源的环境,如未采取防护措施的鼠疫疫区等。若儿童不慎接触可疑传染源,需密切观察其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淋巴结肿痛等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感染鼠疫后病情可能发展较快且较重。因此,老年人应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且可能存在鼠疫风险的场所,日常生活中注意环境卫生,避免接触可疑动物,若出现不适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
有基础疾病人群: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鼠疫后身体耐受能力较差,病情可能更为复杂严重。这类人群应格外注意防护,避免接触鼠疫传染源,一旦出现异常症状要尽快就医,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