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干预包含非药物干预与药物干预,非药物干预里睡眠卫生习惯需保持规律作息、营造安静黑暗适宜温度的睡眠环境且睡前1小时避免蓝光设备,心理行为治疗有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纠正睡眠错误认知、刺激控制(仅困意时上床且床只用于睡眠和性生活)、睡眠限制(据睡眠效率调整卧床时间);特殊人群中儿童要保证日间活动、营造适合睡眠环境,孕妇优先调整作息环境、避免影响胎儿药物、通过呼吸训练缓解焦虑,老年人调整需综合基础疾病、优先非药物干预;药物干预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低龄儿童禁用此类药物、老年人用前评估风险且优先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考虑。
一、非药物干预
(一)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至关重要,每日应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与起床,即便在周末也不例外,如此可有效调整人体生物钟,使睡眠周期趋于稳定。同时,需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确保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并且要避免在睡前接触蓝光设备,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睡眠质量。例如,睡前1小时内应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带有蓝光的电子设备。
(二)心理行为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认知调整:需纠正对睡眠的错误认知,比如不应过度担忧失眠所带来的后果,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睡眠问题。
行为调整:
刺激控制疗法:只有当有明显困意时才上床,并且床仅用于睡眠和性生活,切勿在床上进行看书、看电视等活动。
睡眠限制疗法:依据睡眠效率来调整卧床时间,以此提高睡眠效率。例如,若睡眠效率低于85%,可适当缩短卧床时间。
二、特殊人群睡眠障碍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睡眠障碍需保证其有充足的日间活动,但要避免傍晚后过度兴奋,为儿童营造适合其年龄特点的睡眠环境,如布置温馨且安静的儿童卧室,避免夜间过多的光线干扰等。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活规律,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二)孕妇
孕妇睡眠障碍应优先通过调整作息和环境来改善,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的药物。需注意保持身心放松,可通过适当的呼吸训练等方式缓解孕期的焦虑情绪,进而改善睡眠。
(三)老年人
老年人睡眠障碍往往与多种慢性疾病相关,在调整睡眠干预措施时,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若老年人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在选择睡眠干预方法时要避免因过度刺激等导致基础疾病加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进行睡眠调整,优先尝试非药物干预手段。
三、药物干预
某些药物可用于治疗睡眠障碍,如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等,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要特别注意低龄儿童禁用此类药物,老年人使用时需评估风险,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在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才考虑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