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是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有关,有特定好发人群及症状表现;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常见病因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等,各有不同特点,且继发性痛经有明确盆腔器质性病变基础,与原发性痛经在有无器质性病变及相关诱因等方面存在区别。
一、原发性痛经
1.定义
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合成与释放异常有关,PGFα和PGE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它们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
2.好发人群及特点
多发生于青春期女性,月经初潮后1-2年内发病较为常见。
疼痛多在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区,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
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但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
二、继发性痛经
1.定义
继发性痛经是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等。
2.常见病因及特点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异位的内膜组织随着月经周期而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疼痛多随月经周期而发作,进行性加重,可位于下腹、腰骶及盆腔中部,有时可放射至会阴部、肛门或大腿,常于月经开始前1-2日出现,月经第1日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可持续整个经期。除了痛经,还可能伴有月经异常(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不孕等症状。
子宫腺肌病:子宫肌层内出现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弥漫性增厚。主要症状是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疼痛位于下腹正中,常于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
盆腔炎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多由病原体感染引起。除了痛经,还可有下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发热等症状,疼痛在经期会加重,同时可伴有月经紊乱等情况。
3.与原发性痛经的区别
继发性痛经与原发性痛经的不同在于,继发性痛经有明确的盆腔器质性病变基础,其痛经症状是由这些病变引起,而原发性痛经则无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痛经是由于月经时PG异常等因素导致。继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年龄、疾病史等因素相关,例如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可能更容易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继发性痛经;而原发性痛经主要与青春期女性的生理特点及内分泌因素等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