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Ⅰ期局限于子宫体分ⅠA和ⅠB期,临床有阴道不规则流血等症状,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肥胖等为高危因素,诊断靠超声、MRI等影像学及分段诊刮、宫腔镜等病理学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Ⅰ期预后受多因素影响,术后需定期随访,老年患者治疗个体化,年轻有生育需求者谨慎保留生育功能。
一、定义与分期
子宫内膜癌Ⅰ期是指肿瘤局限于子宫体,依据肿瘤浸润肌层深度进一步分为ⅠA期(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和ⅠB期(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此阶段肿瘤尚未超出子宫范围。
二、临床特征
(一)症状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尤其是绝经后阴道流血较为常见,部分患者伴有阴道排液,多为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若合并感染可出现脓性排液及异味。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通过体检或筛查发现。
(二)相关因素影响
年龄方面,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不育等病史是高危因素,此类人群需密切关注子宫状况,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相关筛查。
三、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初步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内情况及肌层浸润程度,经阴道超声对肌层浸润的判断准确性较高。2.MRI检查:能更精确评估肿瘤浸润肌层深度、宫颈间质受累情况等,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二)病理学检查
1.分段诊刮: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方法,通过刮取宫腔及宫颈管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组织学类型及分级。2.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病变形态,并可取活检,尤其对宫腔内小病灶的诊断价值较高。
四、治疗方式
(一)手术治疗
Ⅰ期患者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多采用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对于有高危因素(如深肌层浸润、病理分级高、浆液性癌等)的患者,术后可能需辅助放疗或化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五、预后与随访
(一)预后评估
Ⅰ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但预后受病理类型、肿瘤分级、肌层浸润深度等因素影响。例如,低级别内膜样癌预后较好,而浆液性癌等恶性程度高的类型预后相对较差。
(二)随访监测
术后需定期进行随访,一般建议术后2年内每3~6个月复查一次,包括盆腔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A125等)检测、影像学检查(如超声、MRI等),监测肿瘤复发情况。
六、特殊人群考量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充分评估身体耐受性,手术方式及辅助治疗方案应个体化,以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为前提,尽量减少治疗相关并发症。
(二)年轻有生育需求患者
对于符合严格生育指征的年轻Ⅰ期患者,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但需谨慎评估,严格掌握适应证,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