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黄疸肝炎分甲、戊、乙、丙型,甲肝戊肝经粪-口传播且甲肝潜伏期后期及急性期早期、戊肝发病期传染性强,乙肝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传播,丙肝主要血液传播;非病毒性黄疸肝炎无传染性;儿童感染甲肝戊肝需隔离,乙肝母婴传播儿童要及时接种疫苗阻断,成人病毒性黄疸肝炎按类型防护,非病毒性针对原发因素干预,特殊病史人群出现黄疸需警惕病毒性肝炎并检测,自身免疫性黄疸肝炎遵医嘱治疗监测。
一、病毒性黄疸肝炎的传染性
(一)甲型黄疸肝炎
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黄疸型肝炎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例如食用被HAV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可导致感染,在潜伏期后期及急性期早期传染性较强,儿童等人群感染后需注意隔离,避免病毒传播给他人。
(二)戊型黄疸肝炎
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黄疸型肝炎同样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是重要传播方式,该型肝炎在雨季等易发生流行,感染人群在发病期具有传染性。
(三)乙型黄疸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黄疸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母婴垂直传播(母亲传给胎儿)及性接触传播,一般的日常接触如握手、共同进餐等通常不会传播,但皮肤黏膜有破损时需注意防护。
(四)丙型黄疸肝炎
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黄疸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入被HC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剃须刀、注射器等可能导致感染,性接触传播及母婴传播也有一定可能性,但相对血液传播风险较低。
二、非病毒性黄疸肝炎的传染性
非病毒性因素导致的黄疸肝炎,如药物性黄疸肝炎(因服用特定药物引起肝脏损伤出现黄疸)、自身免疫性黄疸肝炎(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肝脏组织导致黄疸)、酒精性黄疸肝炎(长期大量饮酒损伤肝脏引发黄疸)等,均不具有传染性,其发病与特定的非感染性因素相关,不会在人群中传播。
三、不同人群的相关注意事项
(一)儿童人群
儿童感染甲肝或戊肝时,需严格隔离,避免接触其他儿童,防止病毒传播,同时家长应配合医生进行规范的治疗与防护措施;对于乙肝母婴传播风险的儿童,需在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阻断。
(二)成人人群
若为病毒性黄疸肝炎患者,需根据具体类型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如乙肝、丙肝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血液暴露风险,性生活中注意防护;非病毒性黄疸肝炎患者则需针对原发因素进行干预,如药物性黄疸肝炎患者需停用相关可疑药物等。
(三)特殊病史人群
有输血史、长期血液透析史等可能增加病毒性肝炎感染风险的人群,若出现黄疸症状,需高度警惕病毒性黄疸肝炎,及时进行相关病毒学检测以明确病因;自身免疫性黄疸肝炎患者需遵循医生指导进行免疫调节等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