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细胞组织学类型多样含子宫内膜样癌等,存PIK3CA基因高频突变等分子生物学异常,影像学(超声、MRI、PET-CT)及病理学(分段诊刮等活检结合免疫组化)可诊断,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等,预后与分期、分级、分子特征相关,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选温和方案,妊娠期患者需多学科协作权衡母婴安全,需循证医学制定精准方案并密切随访。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子宫内膜癌细胞是源自子宫内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细胞,组织学类型多样,常见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癌等。子宫内膜样癌占比高,其病理特征表现为腺体结构异常、细胞异型性等;浆液性癌恶性程度高,常伴复杂的乳头结构及细胞高级别异型。
二、分子生物学改变
子宫内膜癌细胞存在多种分子生物学异常,例如PIK3CA基因高频突变,可影响细胞增殖信号通路;PTEN基因缺失或突变,导致其抑癌功能丧失,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同时,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在部分病例中存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对免疫治疗的响应相关。
三、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MRI能更精准评估肿瘤浸润深度、肌层受累情况等;PET-CT有助于发现远处转移病灶。
(二)病理学检查
通过分段诊刮或宫腔镜下活检获取组织,经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等检测明确癌细胞特征,如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情况等,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治疗手段
(一)手术治疗
早期患者多采用手术切除,如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必要时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以明确分期并去除病灶。
(二)辅助治疗
化疗:对于中晚期或高危复发风险患者,可采用化疗,如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等,通过细胞毒性作用杀伤肿瘤细胞。
放疗:包括术后辅助放疗,针对局部病灶控制,减少复发风险;也可用于晚期无法手术患者的姑息放疗。
五、预后相关因素
(一)肿瘤分期
早期(Ⅰ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Ⅲ、Ⅳ期)患者预后较差,肿瘤分期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分级
肿瘤分级越高,细胞异型性越明显,侵袭性越强,预后往往越差。
(三)分子特征
如MSI-H型肿瘤对免疫治疗可能更敏感,而特定分子突变状态也与预后相关。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治疗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方案,注重生活质量维护,密切监测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二)妊娠期患者
妊娠期子宫内膜癌较为罕见,需多学科协作,充分评估胎儿情况及肿瘤进展,谨慎选择手术时机与方式,权衡母婴安全。
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相关诊疗需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综合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精准化治疗方案,密切随访监测以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