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由血吸虫寄生引起主要病原为日本血吸虫等成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雌雄异体雌虫产卵致免疫病理改变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疫水临床表现分急性(初次大量感染后发热腹痛等)、慢性(可无症状或慢性腹泻等)、晚期(肝硬化等)诊断靠病原学检查粪便找虫卵或毛蚴及免疫学检查防治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不同人群中儿童需防接触疫水孕妇要及时诊治疫区居民应了解风险等。
一、血吸虫病的定义与病原学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病原主要为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等,其中日本血吸虫是我国流行的主要虫种。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门静脉系统,雌雄异体,雌虫产卵于静脉末梢,部分虫卵随血流进入肝脏、肠道等组织,引发宿主免疫反应及病理改变。
二、传播途径
1.接触疫水:人或动物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是主要传播方式,尾蚴可通过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例如,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接触被污染的江河、湖泊等水体时,易感染血吸虫。
三、临床表现
1.急性血吸虫病:多发生于初次大量感染尾蚴者,感染后1~2个月发病,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体温可呈间歇热或弛张热,伴有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等。
2.慢性血吸虫病:多由急性血吸虫病未彻底治疗转化而来,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出现慢性腹泻、脓血便、肝脾肿大等,长期感染可导致贫血、营养不良等。
3.晚期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巨脾、腹水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四、诊断方法
1.病原学检查:粪便检查发现血吸虫虫卵或孵化出毛蚴是确诊依据,如直肠黏膜活检可发现活卵。
2.免疫学检查:包括血吸虫抗体检测、抗原检测等,常用于筛查及辅助诊断,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可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五、防治措施
1.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治疗血吸虫病患者及病畜,对流行区的家畜进行普查和化疗,减少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开展灭螺工作,通过药物灭螺、生态灭螺等方法降低水体中尾蚴密度。
3.保护易感人群:避免接触疫水,在流行区推广使用防护用具,如穿防护靴、涂抹防护油膏等;对易感染人群可进行预防性服药。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血吸虫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特别注意避免接触疫水,若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且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2.孕妇:孕妇感染血吸虫病可能影响胎儿健康,需及时诊断与规范治疗,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母婴的影响,遵循专业医生指导。
3.疫区居民:疫区居民应了解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不接触疫水、规范处理粪便等,定期进行血吸虫病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