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综合征,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单侧肢体无力等神经缺损症状且多在数秒至数分钟达高峰,诊断靠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头颅CT早期排脑出血数小时见低密度灶,头颅MRI早期发现缺血灶),治疗强调早期干预,符合指征可溶栓,还有抗血小板等措施,特殊人群中老年需管基础病,心源性要评估抗凝,儿童罕见需重视,生活方式上有风险者应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降低发病几率。
一、定义
急性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是供应脑部的血管发生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引发脑组织缺血坏死。
二、常见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病因,动脉壁内膜受损,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逐渐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2.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时,心脏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堵塞脑部血管。
3.小动脉闭塞:脑内小动脉发生病变,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
三、临床表现
患者常突然出现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利、口角歪斜、视物模糊等症状,且症状多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达高峰。不同脑梗死部位可导致相应神经功能缺损,例如累及运动中枢可出现肢体瘫痪,累及语言中枢可出现失语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与临床表现:医生通过询问患者发病过程、症状出现及发展情况等初步判断。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早期排除脑出血,发病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但数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
头颅MRI:发病早期就能发现缺血病灶,对早期诊断及病变范围评估更敏感。
五、治疗原则
强调早期干预,若发病在4.5小时内且符合静脉溶栓指征,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还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如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改善脑循环、神经保护等治疗措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需注重基础疾病管理,如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因为这类基础疾病易增加脑梗死发病风险,且老年患者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需密切监测。
心源性因素患者:如有房颤等情况,要评估抗凝治疗风险与获益,若需抗凝,需严格遵循医嘱,因抗凝不当可能导致出血等并发症。
儿童患者:极为罕见,若发生需高度重视,其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异常、感染等不同因素相关,处理需更加谨慎,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救治,以最大程度保障儿童预后。
生活方式方面:有脑梗死风险人群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采取低盐低脂饮食,减少钠盐和脂肪摄入,利于控制血压、血脂;适量运动,维持合适体重,促进血液循环;戒烟限酒,降低血管受损风险,从而降低脑梗死发病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