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初次感染后病毒潜伏于神经节,免疫力下降时激活沿神经纤维移行至皮肤致炎症,有前驱症状、皮疹单侧带状分布、神经痛等表现,主要依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含抗病毒、镇痛、营养神经,老年人、儿童、孕妇、免疫抑制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引发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该病毒初次感染人体后表现为水痘,之后病毒会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病毒被激活,沿神经纤维移行至所支配的皮肤区域,导致受侵犯的神经及皮肤出现强烈炎症反应。
二、病因机制
1.病毒激活:人体初次感染VZV后,病毒潜伏在神经节内,当免疫力下降时(如衰老、患有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病毒被重新激活。
2.神经与皮肤受累:激活的病毒沿神经纤维移动至皮肤,在皮肤处大量繁殖,引起成簇水疱,同时累及神经导致神经痛等症状。
三、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可有乏力、低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会有灼热感或神经痛,持续1~3天,也可能无前驱症状直接发疹。
2.皮疹特点:皮疹一般沿单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表现为簇集性的小水疱,水疱基底发红,好发于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3.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特征,可在皮疹出现前或伴随皮疹出现,年龄越大,神经痛往往越明显,部分患者皮疹消退后仍可能遗留长时间的神经痛。
四、诊断依据
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如单侧分布的成簇水疱伴明显神经痛等,一般无需特殊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必要时可通过病毒学检测等辅助明确病毒感染情况。
五、治疗原则
1.抗病毒治疗:尽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以缩短病程、减轻神经痛等症状。
2.镇痛治疗:根据疼痛程度选用合适的镇痛药物缓解神经痛。
3.营养神经:可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药物促进神经修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带状疱疹发病后神经痛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更加注重休息,加强营养支持,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以降低后遗神经痛等风险。
2.儿童:儿童患带状疱疹相对少见,若发病需密切观察皮疹变化及全身情况,由于儿童皮肤及免疫系统特点,需谨慎处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适当治疗。
3.孕妇:孕妇感染VZV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及时就医评估,采取相应的防护及治疗措施,避免自行用药,遵循专业医生指导。
4.免疫抑制人群:如患有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带状疱疹发病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需加强监测,在规范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基础上,注重原发病的控制及自身免疫状态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