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是甲真菌病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等真菌侵袭甲板或甲下组织引发,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如共用个人物品)和间接接触(如公共环境接触),人群易患因素涉及各年龄段(儿童相对低但特定情况有风险、成年人中脚部常浸水者、老年人因甲代谢弱及基础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及免疫缺陷病者、足部多汗及长期穿不透气鞋者,临床有甲板浑浊、增厚、凹凸不平、变脆易碎、颜色改变、甲床分离等外观改变且不同病原菌感染表现有差异。
一、定义阐释
灰指甲,医学规范术语为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等真菌侵袭甲板或甲下组织引发的病变。其发病机制是真菌在甲板或甲下环境中定植、生长繁殖,破坏甲的正常结构与生理功能。
二、致病因素相关情况
(一)传播途径因素
直接接触传播:例如与灰指甲患者共用拖鞋、毛巾、指甲刀等个人物品时,真菌可通过这些接触途径从传染源传播至健康人。
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真菌污染的公共环境,像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的地面,若有真菌存在,就有可能感染人体甲板引发灰指甲。
(二)人群易患因素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相对发病率低,不过若儿童本身有手足癣病史且免疫功能低下时,也有感染风险;成年人中,长期从事需要脚部经常浸水工作(如厨师、洗衣工等)的人群,由于脚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利于真菌滋生,易患灰指甲;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甲的生长代谢功能可能减弱,且部分老年人可能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相对较低,也是灰指甲的易患人群。
性别方面:灰指甲在男性和女性中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基础疾病因素:患有糖尿病的人群,由于血糖水平较高,利于真菌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可能导致患者外周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影响甲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降低局部抵御真菌感染的能力,更容易罹患灰指甲;此外,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艾滋病等)的人群,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对真菌的抵御能力大幅下降,也是灰指甲的高危人群。
生活方式因素:足部多汗人群,脚部环境潮湿,为真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湿度条件,增加了患灰指甲的几率;长期穿不透气鞋子的人,脚部处于闷热不透气环境,同样利于真菌繁殖,易引发灰指甲。
三、临床典型表现
甲板外观改变:可见甲板浑浊,原本透明的甲板变得不透明;甲板增厚,比正常甲板明显增厚;表面凹凸不平,甲板表面出现粗糙、凹陷等异常形态;甲板变脆易碎,容易断裂破损;颜色改变,可呈现灰白色(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常见表现)、黄色(多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褐色等不同颜色;还可能出现甲床分离现象,即甲板与甲床之间出现分离间隙。
不同病原菌感染表现差异:皮肤癣菌感染常起始于甲游离缘或侧缘,逐渐向甲根部蔓延;酵母菌感染多从甲近端甲襞开始累及甲板,病情进展相对可能有其自身特点,但总体都会导致甲板上述一系列病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