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具异常增殖特性可突破基底膜浸润转移主要病理类型有差异发病风险与年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阴道不规则出血排液下腹疼痛诊断靠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特殊人群老年患者需评估脏器功能选方案有基础疾病者多学科协作制定方案妊娠期患者需权衡母婴健康谨慎选治疗方式注重整体管理。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其癌细胞具有异常增殖特性,可突破基底膜向肌层浸润,甚至转移至其他部位,主要病理类型包括子宫内膜样癌等,恶性程度因病理亚型有所差异,如浆液性癌等恶性程度相对较高。
二、发病风险因素
年龄: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随年龄增长,机体激素调节等功能变化,发病风险逐渐升高。
生活方式:肥胖者因脂肪堆积致雌激素水平升高,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增加患病风险;长期无排卵性疾病或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者,雌激素持续暴露于子宫内膜,易引发癌变。
遗传因素:有家族遗传病史(如林奇综合征等相关遗传综合征)的人群,携带相关突变基因,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显著增高。
三、临床表现
阴道不规则出血: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出血是重要警示信号,非绝经女性可表现为月经紊乱、经量增多等,出血无规律性。
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或浆液性分泌物,若合并感染可有恶臭,排液量可多可少。
下腹疼痛: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宫腔积血、积液时可引发下腹部疼痛,疼痛程度因病情而异。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初步观察子宫大小、宫腔内有无占位及肌层浸润情况;磁共振成像(MRI)能更精准显示肿瘤范围、与周围组织关系等,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通过刮宫术获取子宫内膜组织或手术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明确癌细胞类型及分化程度等。
五、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根据肿瘤分期等选择合适术式,如早期患者可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等,以切除病灶。
放疗: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用于杀灭残留癌细胞,或用于不能手术的患者控制病情。
化疗:适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通过药物抑制癌细胞生长、增殖,常用化疗药物有铂类等,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选择对机体耐受性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身体状况变化,加强支持性护理。
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治疗时要充分考量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及治疗可能对基础疾病的干扰,多学科协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如糖尿病患者需关注化疗等对血糖的影响,及时调整相关治疗措施。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患子宫内膜癌恶性时,需权衡胎儿及母亲健康,谨慎选择治疗方式,充分评估继续妊娠对母亲病情的影响及终止妊娠对胎儿的影响,注重母婴整体健康管理,必要时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诊疗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