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适宜睡眠环境需调控温湿度、遮蔽光线、控制噪音,建立规律作息要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避免睡前过度兴奋,调整睡前生活习惯包括远离电子设备、用冥想深呼吸等放松身心及建立睡前仪式,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营造温馨环境保证规律睡眠,老年人防睡前大量饮水、注意日间活动和作息安全,孕期女性宜左侧卧位、保持心情平稳且不用影响胎儿的助眠药物。
一、营造适宜睡眠环境
1.温度湿度调控:睡眠环境温度以18~22℃为宜,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研究表明适宜的温湿度能提升睡眠的深度与稳定性,利于身体放松进入睡眠状态。2.光线遮蔽:确保卧室黑暗无光,可使用遮光窗帘等工具,因为光线会干扰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对睡眠起关键调节作用,黑暗环境有助于其正常分泌以促进睡眠。3.噪音控制:将卧室噪音控制在30分贝以下,可使用耳塞等工具阻隔外界噪音,安静环境能减少对睡眠的干扰,使人更易进入睡眠状态。
二、建立规律作息习惯
1.固定作息时间:每天尽量保持相同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即使是周末也不例外,长期坚持可调整人体生物钟,让身体形成固定的睡眠节律,提高睡眠效率。例如,每天22:00左右上床,早上6:30左右起床,坚持一段时间后,身体会自然适应该节律,入睡更快且睡眠质量更佳。2.避免睡前过度兴奋:睡前1小时应避免进行高强度脑力活动或剧烈运动,可选择进行一些舒缓的活动,如慢走、瑜伽等,让身心逐渐平静下来,利于顺利入睡。
三、调整睡前生活习惯
1.远离电子设备:睡前1小时内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因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可在睡前进行阅读等非电子设备相关的放松活动。2.放松身心方式: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如采用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练习5~10分钟,能缓解身体紧张,帮助进入睡眠状态;也可进行渐进性肌肉松弛,依次紧绷和放松身体各部位肌肉,消除身体的紧绷感。3.建立睡前仪式:如睡前泡15~20分钟温水澡,水温37~40℃为宜,能使身体放松;或喝一杯温牛奶,牛奶中的色氨酸有助于促进睡眠,但需注意不要过量饮用,以免夜间频繁排尿影响睡眠。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营造安静、舒适且温馨的睡眠环境,睡前避免过度玩耍或观看刺激性动画等,家长可通过讲轻柔故事等方式帮助儿童放松入睡,同时要保证儿童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时间,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时间不同,如婴幼儿需12~16小时,学龄前儿童需11~13小时等。2.老年人:睡前避免大量饮水,以防夜间频繁起夜干扰睡眠;可适当进行日间轻度活动,但避免临近睡觉前剧烈运动;保持卧室环境安全,防止夜间起床时摔倒等意外发生,同时要注意老年人的睡眠节律可能与年轻人不同,需尽量维持相对规律的作息。3.孕期女性:睡前可采用左侧卧位,利于胎儿血液循环,同时要保持心情平稳,可通过听轻柔音乐等方式放松,避免因孕期身体不适等因素影响睡眠,需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助眠药物,优先通过非药物方式改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