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耶尔森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具荚膜等,传染源主要为感染鼠疫的啮齿动物及患者,传播途径包括鼠蚤叮咬、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致病机制是借相关抗原抵抗吞噬致淋巴结炎等继而引发败血症及全身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有腺鼠疫的淋巴结炎、肺鼠疫的急骤起病及败血症型的凶险症状,实验室检查可通过标本镜检或培养及血清学检测诊断,诊断需依据流行病学等结合检查并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疑似鼠疫需立即隔离用链霉素等抗生素,预防要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特殊人群中儿童、老年人、孕妇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原学特征
鼠疫耶尔森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具荚膜,无芽孢与鞭毛,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28~30℃,在含血液或组织液的培养基中易生长。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主要为感染鼠疫的啮齿动物(如旱獭、黄鼠等),患者(尤其肺鼠疫患者)亦可成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鼠蚤叮咬传播,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分泌物、排泄物或病兽皮毛经皮肤黏膜感染,肺鼠疫可通过飞沫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降低易感性。
三、致病机制
鼠疫耶尔森菌借荚膜、V/W抗原等抵抗吞噬细胞吞噬,在淋巴结内大量繁殖引发淋巴结炎,继而侵入血流形成败血症,累及全身组织器官,致炎症、出血、坏死等病理改变。
四、临床表现
1.腺鼠疫:最常见,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好发于腹股沟、腋下或颈部淋巴结,淋巴结迅速肿大、疼痛、坚硬,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块,局部皮肤红肿、发热,可化脓破溃。
2.肺鼠疫:起病急骤,有高热、咳嗽、咳痰(痰呈血性)、呼吸急促、发绀,可迅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3.败血症型鼠疫:病情凶险,有高热、休克、皮肤黏膜出血(瘀斑、紫癜)、意识障碍、谵妄等。
五、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测:取淋巴结穿刺液、痰液、血液等标本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或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出鼠疫耶尔森菌。
2.血清学检测:常用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恢复期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增长具诊断意义。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与土拉菌病、炭疽等疾病鉴别,主要通过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区分。
七、治疗
疑似鼠疫需立即隔离治疗,常用药物有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八、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灭鼠、灭蚤,隔离患者至症状消失,分泌物、排泄物严格消毒。
2.切断传播途径:避免接触染疫动物及其制品,加强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3.保护易感人群:对疫区人员进行预防接种(如鼠疫活菌疫苗等)。
九、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易感染鼠疫,应避免带儿童进入鼠疫疫源地,若有接触史需密切观察,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2.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需加强健康监测,出现疑似症状尽快就诊。
3.孕妇:感染鼠疫可影响自身及胎儿健康,需重视防护,若感染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