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病毒攻击CD4T淋巴细胞致免疫功能缺陷,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血液及血制品、母婴,发病机制是HIV靶向CD4T细胞经逆转录整合复制破坏免疫系统,临床表现分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诊断通过HIV抗体、核酸检测等综合判断,治疗靠抗反转录病毒抑制复制,预防需注意性行为、血液及血制品、母婴阻断等方面。
一、定义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该病毒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逐渐破坏免疫系统,使机体免疫功能缺陷,进而引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二、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是全球主要的传播途径,HIV可通过性接触中生殖器、肛门等部位的黏膜或破损皮肤传播。
2.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HIV污染且未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针等医疗器械,或与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出血的个人用品,均可能感染HIV。
3.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可在妊娠、分娩及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三、发病机制
HIV进入人体后,主要靶向CD4T淋巴细胞,病毒的RNA在逆转录酶作用下转化为DNA并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大量复制后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系统逐渐崩溃,机体抵御病原体及清除异常细胞的能力下降。
四、临床表现
1.急性期:通常在感染HIV后2~4周左右出现,部分感染者可出现发热、咽痛、盗汗、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等,多数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可自行缓解。
2.无症状期:此期感染者无明显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但病毒仍在体内持续复制,具有传染性,该期时长因个体差异、感染病毒量等因素不同而有变化。
3.艾滋病期:为感染HIV的最终阶段,患者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常见机会性感染包括肺孢子菌肺炎、念珠菌性食管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等;常见肿瘤如卡波西肉瘤等,患者还可出现持续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五、诊断方法
通过HIV抗体检测(初筛试验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确证试验常用免疫印迹法)、HIV核酸检测(可早期诊断及评估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反映免疫系统受损程度)等综合判断是否感染HIV及病情严重程度。
六、治疗方式
目前虽尚无根治艾滋病的药物,但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是关键,通过使用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等药物抑制HIV逆转录过程,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
七、预防措施
1.性行为方面: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性接触传播风险。
2.血液及血制品方面:确保输血及血制品安全,不共用注射器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3.母婴传播方面:感染HIV的女性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母婴阻断,如使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及避免母乳喂养等,以降低婴儿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