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与疝气在解剖结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上均有差异,鞘膜积液有不同类型及相应观察或手术治疗方式,疝气一般需手术治疗,特殊人群有各自需注意的情况。
疝气是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如腹股沟疝,是腹腔内器官等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区域突出形成。
临床表现不同
鞘膜积液:小儿多见的鞘膜积液可无明显不适,积液量较多时患儿可感阴囊坠胀、牵拉感等,成人原发性鞘膜积液多呈球形或梨形,继发性鞘膜积液有原发病表现,如急性附睾炎等引起的鞘膜积液可伴有局部疼痛、红肿等表现,透光试验多呈阳性(积液呈透光状)。
疝气:腹股沟疝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回纳腹腔,嵌顿疝时肿块不能回纳,伴有剧烈疼痛、呕吐等肠梗阻表现,股疝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疝块通常不大,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有一半球形隆起,平卧回纳内容物后疝块有时不完全消失,且股疝容易嵌顿,引起明显疼痛等症状。
发病机制有别
鞘膜积液:可分为交通性鞘膜积液、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等类型。交通性鞘膜积液是由于腹膜鞘状突未闭合,腹腔液体可经未闭合的鞘状突流入鞘膜腔,形成积液;睾丸鞘膜积液是鞘膜脏层分泌过多或吸收减少导致鞘膜腔内液体积聚;精索鞘膜积液是精索部位鞘状突的两端闭合,中间的精索鞘膜囊未闭合且有积液。
疝气:腹股沟疝的发生与腹股沟区解剖薄弱、腹内压增高有关,腹内器官等从薄弱区突出;股疝是因为股管上口宽大、松弛,加上腹内压增高,使腹腔内容物经股管向股部突出。
治疗原则差异
鞘膜积液:1岁以内的婴儿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可暂观察;成人较小的无症状鞘膜积液也可随访观察,如积液量大或有症状则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鞘膜翻转术等;交通性鞘膜积液需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
疝气:疝气一般均需手术治疗,如腹股沟疝可采用疝修补术等,股疝由于容易嵌顿,更应及时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疝带等保守治疗,但疝带只是缓解症状,不能根治且有一定风险。
特殊人群情况
小儿鞘膜积液和疝气:小儿鞘膜积液中交通性鞘膜积液有部分可随生长发育自愈,家长需注意观察积液变化情况,疝气小儿如发生嵌顿,由于小儿组织相对娇嫩,嵌顿后更容易发生肠管等坏死等严重并发症,需紧急处理,且小儿疝气手术相对要考虑小儿的生长发育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
成年女性疝气与鞘膜积液:成年女性股疝相对多见,女性生理结构等因素使得股疝嵌顿风险更高,在治疗上需更谨慎评估,而女性鞘膜积液相对男性少见,临床表现可能因女性生理特征有一定不同,治疗原则基本与男性类似,但要考虑女性特殊的身体结构对手术等的影响。
老年人群:老年人群常合并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无论是鞘膜积液还是疝气,在治疗前需充分评估全身情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对于鞘膜积液无症状且基础疾病严重者可更倾向保守观察,疝气如果患者基础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疝带等保守治疗需密切关注疝块情况,防止嵌顿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