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外周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大类,主要表现为突发的旋转性眩晕、视物旋转、自身晃动、倾倒或闭目可使症状减轻,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出冷汗等症状,其病变部位不同,病因和治疗方法也不同。
一、症状
1.外周性眩晕
(1)耳源性眩晕:常见于美尼尔病、迷路炎、药物性眩晕(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前庭神经元炎等。
(2)中枢性眩晕: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和小脑梗死、出血、肿瘤、炎症等。
2.中枢性眩晕
(1)眼部症状:眩晕发作时常伴有眼球震颤。
(2)平衡障碍:患者常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晃动感,站立不稳,甚至摔倒。
(3)恶心、呕吐: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后症状可减轻。
(4)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头痛、复视、面部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二、原因
1.耳源性眩晕
(1)内耳供血不足: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可导致内耳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眩晕。
(2)内耳炎症:如迷路炎、中耳炎等可引起内耳炎症,导致眩晕。
(3)内耳中毒: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可引起内耳中毒,导致眩晕。
(4)耳石症:当头位改变时,耳石脱落,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眩晕发作。
2.中枢性眩晕
(1)血管性因素: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和小脑梗死、出血等可导致眩晕。
(2)感染性因素:如脑炎、脑膜炎等可引起眩晕。
(3)中毒性因素:如酒精、一氧化碳等中毒可导致眩晕。
(4)其他因素:如颅内肿瘤、颅内感染、颅脑外伤等可引起眩晕。
三、治疗
1.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避免头部转动。
(2)饮食调整:眩晕发作时,应避免进食,待症状缓解后,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3)心理调节:眩晕发作时,患者常伴有紧张、焦虑等情绪,应给予心理安慰,缓解紧张情绪。
2.药物治疗
(1)抗眩晕药物:如地芬尼多、苯海拉明等,可缓解眩晕症状。
(2)改善内耳血液循环药物:如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等,可改善内耳血液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3)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可用于治疗内耳炎症。
3.物理治疗
(1)前庭康复训练:通过训练,可增强患者的平衡功能,缓解眩晕症状。
(2)耳石复位:适用于耳石症患者,通过手法复位,可使耳石复位,缓解眩晕症状。
4.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适用于内耳肿瘤、血管性疾病等引起的眩晕,可通过手术治疗,去除病因,缓解眩晕症状。
四、预防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
2.注意饮食:避免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
3.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等,可预防眩晕的发生。
4.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可预防耳源性眩晕的发生。
5.注意头部姿势:避免突然改变头部姿势,如起床、转头等,可预防眩晕的发生。
总之,眩晕症的症状和原因较为复杂,治疗方法也因人而异。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头部转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眩晕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