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软化的脑血管病,发病机制是供应脑部血管狭窄或闭塞,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有对侧肢体偏瘫等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有眩晕等表现,危险因素包括不可控的年龄等和可控的高血压等,诊断靠头颅CT和MRI,治疗有再灌注治疗、控制危险因素、抗血小板聚集,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治疗需谨慎,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血糖,心房颤动患者需评估抗凝风险获益并观察出血倾向。
一、定义
急性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致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二、发病机制
主要是供应脑部的血管出现狭窄或闭塞,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此为最常见原因,动脉壁内膜下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时心脏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阻塞血管)等。
三、临床表现
(一)不同血管受累表现差异
1.颈内动脉系统梗死:可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症状,若优势半球受累还可能出现语言功能障碍。
2.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常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四、危险因素
(一)不可控因素
年龄(随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性别(部分研究显示男性发病风险略高于女性)、遗传因素等。
(二)可控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糖尿病(高血糖状态易导致血管病变,影响脑部血液供应)、高脂血症(血液中脂质沉积于血管壁,引发血管狭窄)、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酗酒(过量饮酒可升高血压、血脂,增加血液黏稠度)、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收缩,易形成血栓,增加脑栓塞风险)等。
五、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发病早期可能显示低密度梗死灶,有助于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病变,但对于早期缺血病灶显示可能不够敏感。
2.头颅MRI:在发病早期就能发现缺血病灶,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很高,能更早明确脑组织缺血情况。
六、治疗原则
(一)再灌注治疗
1.静脉溶栓:在发病时间窗内(通常为4.5小时内)可使用溶栓药物,如符合适应证,可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
2.动脉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可在合适时机进行动脉取栓治疗,进一步恢复血管通畅。
(二)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如高血压患者需合理使用降压药物,糖尿病患者需通过饮食、药物等控制血糖水平,高脂血症患者可使用调脂药物等。
(三)抗血小板聚集: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更谨慎评估,如肾功能情况等,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对病情变化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
(二)糖尿病患者
要严格控制血糖,避免高血糖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意预防低血糖等并发症。
(三)心房颤动患者
需评估抗凝治疗的风险与获益,如符合抗凝指征,要规范使用抗凝药物,但要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因为抗凝治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