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黄体囊肿是女性生殖相关的生理性囊肿,形成与排卵后黄体正常或异常变化及内分泌因素有关,有无症状或腹痛等表现,可通过超声等诊断,小无症状者可观察,大或有症状等可手术,育龄女性易发,特殊病史女性风险高,儿童青少年罕见,男性无此囊肿。
一、定义
子宫黄体囊肿是一种与女性生殖相关的生理性囊肿。黄体是在女性排卵后,由卵泡迅速转变成的富有血管的腺体样结构。正常情况下,黄体的直径一般不超过2-3cm,但有时黄体可因某些因素发生异常增大,形成黄体囊肿。
二、形成原因
1.正常生理过程相关:女性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毛细血管等伸入到颗粒层,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逐渐形成黄体。如果黄体期出血过多,黄体内腔压力增大,就可能形成黄体囊肿。一般在正常月经周期中,黄体囊肿可随月经周期自行消失。
2.内分泌因素影响: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影响黄体的正常形成与退化。例如,一些内分泌紊乱的情况可能导致黄体持续存在并不断增大,进而形成黄体囊肿。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很多子宫黄体囊肿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是在妇科超声检查等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情况:当黄体囊肿较大时,可能会出现下腹部隐痛或胀痛等不适。如果发生破裂,还可能引起急性腹痛,伴有腹腔内出血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甚至休克等症状。不过,这种破裂情况相对较少见。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是诊断子宫黄体囊肿的主要方法。通过超声可以清晰地看到附件区的囊性肿物,其边界一般比较清晰,囊壁较薄。超声还可以观察囊肿的大小、内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为黄体囊肿。一般在月经周期的特定时期进行超声检查,对于判断黄体囊肿的生理性还是病理性有一定帮助。
2.血清学检查:有时可检测一些激素水平,如孕激素等,但血清学检查对于黄体囊肿的诊断并非特异性的,更多是辅助判断。
五、处理方式
1.观察随访: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黄体囊肿,尤其是考虑为生理性的情况,通常可以采取观察随访的策略。一般建议在月经干净后再次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囊肿是否消失或缩小。因为很多生理性的黄体囊肿会在月经周期结束后自行消退。
2.手术治疗:当黄体囊肿较大,出现持续腹痛等症状,或者不能排除恶性病变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手术等,相对创伤较小。
六、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
1.育龄女性:育龄女性是子宫黄体囊肿的好发人群,因为她们有正常的月经周期和排卵过程,存在形成黄体囊肿的生理基础。在育龄女性中,要关注月经周期的变化以及是否有下腹部不适等情况,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尤其是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黄体囊肿等异常情况。
2.特殊病史女性:对于有内分泌紊乱病史等情况的女性,发生子宫黄体囊肿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这类女性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激素水平和妇科超声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黄体囊肿相关问题。
3.儿童及青少年:子宫黄体囊肿在儿童及青少年中极为罕见,因为这个阶段女性的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排卵等生理过程相对不规律且较少发生。如果儿童或青少年出现下腹部相关症状,一般首先考虑其他疾病因素,而子宫黄体囊肿的可能性极低,但一旦出现异常,也需要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诊断。
4.男性:男性不存在子宫黄体囊肿,因为子宫黄体囊肿是女性生殖系统相关的结构异常,男性的生殖系统解剖和生理过程与女性完全不同,不会出现类似的黄体囊肿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