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肝炎由肝炎病毒等多种病因引起伴血清胆红素升高及皮肤巩膜黄染等黄疸表现,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甲、乙、丙等型病毒)和非病毒性因素(药物、酒精、自身免疫、遗传代谢等),临床表现有黄疸相关表现及乏力等全身症状,诊断通过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等)及影像学,治疗分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和一般治疗(休息、合理饮食),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可通过接种甲肝、乙肝疫苗及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滥用肝损药物、限酒体检等。
一、定义
黄疸肝炎是由肝炎病毒等多种病因引起的肝脏炎性病变,同时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等黄疸表现的传染病或肝脏疾病。
二、病因
(一)病毒性肝炎
1.甲型肝炎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及青少年易感,可引起急性发病。2.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母婴、性接触等,慢性感染较为常见。3.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血液传播,可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4.其他肝炎病毒:如戊型肝炎病毒等,也可引发黄疸型肝炎。
(二)非病毒性因素
1.药物性肝损伤: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等)可损害肝脏,导致黄疸。2.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引起肝细胞损伤、脂肪变性,进而出现黄疸。3.自身免疫性肝病: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肝脏组织,引发炎症和黄疸。4.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等,因遗传因素导致代谢异常引发肝脏病变及黄疸。
三、临床表现
(一)黄疸相关表现
皮肤、巩膜呈现黄色,随病情进展,尿色可加深如浓茶样,粪便颜色可能变浅。
(二)全身症状
患者常感乏力、倦怠,部分人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消瘦、精神萎靡等表现。
四、诊断
(一)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是否有肝炎患者接触史、饮酒史、药物服用史、家族遗传病史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转氨酶水平常显著升高。2.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如乙肝五项、甲肝抗体、丙肝抗体等检测,以明确是否为病毒性肝炎及具体类型。3.其他检查:腹部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了解肝脏形态结构变化,辅助诊断。
五、治疗
(一)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病毒性肝炎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具体药物遵医嘱);药物性肝损伤需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酒精性肝病则需严格戒酒等。
(二)一般治疗
患者需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宜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食物,以减轻肝脏负担,促进恢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患黄疸肝炎时,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儿童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要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脏负担的药物,及时就医遵循儿科诊疗规范。
(二)孕妇
孕妇患黄疸肝炎需格外谨慎,部分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需在医生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三)老年人
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治疗时要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用药需谨慎,治疗过程中加强对肝脏功能及全身状况的监测。
七、预防措施
(一)疫苗接种
接种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病毒性肝炎引发的黄疸肝炎。
(二)生活习惯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被肝炎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避免滥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长期饮酒者应限制饮酒量,定期体检监测肝脏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