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善睡眠,可从环境调整、生活方式调整、放松技巧及医疗干预(无效时)等方面入手。环境调整需控制光线(用遮光窗帘营造黑暗安静环境)和调节温度(至18~25℃);生活方式要规律作息(按不同年龄段保证相应睡眠时长)且避免睡前摄入咖啡因、尼古丁等刺激物质;放松技巧包括深呼吸(腹式呼吸5~10分钟)和冥想(舒适姿势专注15~20分钟);若上述方法无效需就医评估(排除疾病因素),并可采用非药物治疗手段如认知行为疗法,同时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需注意的睡眠相关要点。
一、环境调整
1.光线控制:营造黑暗且安静的睡眠环境至关重要,卧室可使用遮光窗帘以阻挡外界光线,光线过强会影响褪黑素分泌,而褪黑素对睡眠启动起关键作用,成年人每日最佳褪黑素分泌时间对应的环境光线需求是黑暗环境,婴幼儿同样如此,过亮环境会干扰其正常睡眠节律形成。
2.温度调节:将卧室温度调节至18~25℃较为适宜,人体在这个温度区间睡眠时,肌肉能处于放松状态,利于进入深度睡眠,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干扰睡眠,比如温度高于28℃时,人会感觉燥热不安,难以入睡,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温度的感知略有差异,但大致范围相近。
二、生活方式调整
1.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不应有太大偏差,这样有助于调节人体生物钟,让身体形成固定的睡眠节奏,儿童长期规律作息能促进身体和大脑发育,青少年规律作息利于学业和身心健康维护,成年人规律作息可保证日常工作生活精力充沛。一般来说,儿童建议每日睡眠时长为10~14小时,青少年8~10小时,成年人7~9小时。
2.避免刺激物质:睡前数小时应避免摄入咖啡因、尼古丁等刺激物质,咖啡因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会延长入睡时间,像咖啡、浓茶中都含有较多咖啡因,即使是下午饮用也可能影响晚上睡眠,吸烟者在吸烟后,尼古丁会使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入睡。
三、放松技巧
1.深呼吸:采取腹式呼吸方法,慢慢地吸气,让腹部隆起,然后缓缓呼气,使腹部回缩,每次深呼吸持续5~10分钟,通过深呼吸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缓解身体紧张状态,孕妇在睡前进行深呼吸还能帮助放松身心,减轻焦虑情绪,对自身和胎儿健康有益。
2.冥想: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或躺下,专注于当下的呼吸或一个特定的意象,排除杂念,持续进行15~20分钟,冥想能帮助大脑平静下来,减少负面情绪对睡眠的干扰,老年人通过冥想可改善睡眠质量,同时还能缓解一些慢性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四、医疗干预(若上述方法无效)
1.就医评估:若长期存在无法入睡的睡眠障碍,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询问、身体检查等,以排除是否由疾病因素引起,如抑郁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都可能导致睡眠障碍,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需先控制基础疾病来改善睡眠。
2.非药物治疗手段:在医生指导下可能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式,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对睡眠的认知和行为习惯来改善睡眠,例如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导致睡眠问题的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有心理因素导致睡眠障碍的人群,如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状态的人群。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若出现无法入睡情况,家长首先要保证其睡眠环境安全舒适,避免在睡前过度刺激儿童;孕妇无法入睡时,除了调整环境和生活方式外,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尽量通过非药物方法改善睡眠;老年人睡眠障碍相对常见,要关注其是否因慢性疾病或药物等因素影响睡眠,在调整生活方式的同时,需谨慎评估是否需要就医及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