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是睡眠量、行为及节律异常,常见类型有失眠症等。非药物干预包括调整睡眠环境(控温、遮光、降噪)和培养睡眠习惯(固定作息、避睡前刺激)。不同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儿童需营造适宜环境等,老年人要注意睡眠安全等,孕妇应左侧卧位等。若非药物干预久无效或出现严重情况需就医评估,如通过睡眠监测等明确病因。
一、睡眠障碍的定义与常见类型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的表现。常见类型包括失眠症、嗜睡症、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失眠症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等;嗜睡症主要是白天过度嗜睡;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则是睡眠中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现象。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睡眠环境调整
1.温度与光线:保持卧室温度在18~25℃较为适宜,过冷或过热都会影响睡眠。同时,营造黑暗的睡眠环境,可使用遮光窗帘等,因为光线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有助于睡眠。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如儿童,良好的睡眠环境更有利于其生长发育;老年人对温度变化相对敏感,更需注意卧室温度的调节。
2.安静程度:尽量减少卧室周围的噪音,可使用耳塞等工具。长期处于嘈杂环境中会干扰睡眠,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生活在城市喧嚣区域的人,更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噪音对睡眠的影响。
(二)睡眠习惯培养
1.固定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作息差异。这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上班族、学生等,都应遵循固定作息时间的原则。儿童需要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时间来支持身体和大脑的发育;老年人也应保持相对固定的作息,以维持正常的睡眠节律。
2.避免睡前刺激:睡前应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同时,避免饮用咖啡、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以及避免剧烈运动。不同病史的人群需特别注意,如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睡前剧烈运动可能会加重胃肠道不适,从而影响睡眠。
三、针对不同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睡眠障碍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和认知功能。家长应营造适合儿童的睡眠环境,如选择柔软舒适的床品等。避免儿童睡前过度兴奋,可通过讲温馨故事等方式帮助儿童放松入睡。同时,要关注儿童是否存在因身体不适等原因导致的睡眠问题,如鼻塞等,及时处理相关身体状况。
(二)老年人
老年人睡眠障碍较为常见。一方面要注意睡眠环境的安全,如卧室地面要防滑等,防止老年人夜间起床时摔倒。另一方面,老年人的睡眠习惯调整需更加温和,可适当进行一些舒缓的睡前活动,如慢走等,但要避免过度疲劳。同时,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在调整睡眠时要考虑到药物等因素对睡眠的影响,如某些降压药可能会引起睡眠问题,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
(三)孕妇
孕妇的睡眠障碍需要特别关注。孕妇应采取左侧卧位睡眠,以保证胎盘的血液供应。同时,要缓解孕妇的心理压力,因为孕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可能导致睡眠问题。可通过适当的孕妇瑜伽等舒缓活动来帮助睡眠,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四、睡眠障碍的医学评估与就医建议
如果通过非药物干预措施长时间无法改善睡眠障碍,应及时就医进行医学评估。医生可能会通过询问病史、进行睡眠监测等方式来明确睡眠障碍的类型和原因。例如,多导睡眠图监测可以详细记录睡眠过程中的脑电、心电、呼吸等多项指标,有助于准确诊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当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如持续的失眠且伴有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或者出现睡眠呼吸暂停导致频繁憋醒等情况时,应尽快就医,以便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