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小脑萎缩根本原因与肾虚精亏、气血不足、痰瘀阻络相关。肾虚精亏因年龄增长、性别因素、生活方式及病史致肾精不足髓海失养;气血不足由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使气血生化不足脑髓失养;痰瘀阻络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致痰湿瘀血阻滞脑络影响脑髓气血供应代谢。
一、肾虚精亏
从年龄角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肾气逐渐衰退。对于老年人而言,肾中精气渐衰是常见现象,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不足则髓海失养,易导致小脑萎缩。例如,《黄帝内经》中提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其中就体现了随着年龄增长,肾中精气亏虚进而影响脑髓功能的情况。
从性别角度:对于女性,在绝经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肾阴肾阳易出现失衡,肾精不足的情况相对更易发生,从而影响脑髓的滋养,增加小脑萎缩的风险。而男性到一定年龄后,肾气也会逐渐亏虚,同样可能导致肾精不足,髓海失充引发小脑萎缩。
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过度劳累、房劳过度等会耗伤肾精。比如,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或脑力劳动且不注意休息,频繁的性生活等,都会使肾精损耗过多,肾中精气不能充分上充脑髓,导致小脑萎缩相关病理变化的发生。
从病史角度: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长期疾病耗伤肾气,会影响肾精的生成与贮藏,进而影响脑髓的濡养,更容易出现小脑萎缩的病理过程。
二、气血不足
从年龄角度:老年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易出现气血亏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基础,老年人脾胃运化功能减退,不能很好地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气血,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无法充分滋养脑髓,包括小脑,从而引发小脑萎缩相关病变。
从性别角度:女性若有月经过多、妊娠、分娩等情况,容易耗伤气血。例如,产后失血较多,若调养不当,易导致气血亏虚,不能上荣脑窍,包括小脑,使脑髓失养而出现小脑萎缩相关问题。男性若长期情志不舒,影响脾胃功能,也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进而影响脑髓滋养。
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节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气血生成原料缺乏,引起气血不足。比如长期素食且饮食结构单一,不能摄取足够的蛋白质、铁等造血原料,会使气血生成减少,不能充分滋养脑髓,包括小脑,增加小脑萎缩的发生几率。
从病史角度:有慢性失血病史的患者,如消化道慢性出血、月经过多等,长期失血会耗伤气血,导致气血不足,脑髓失养,容易出现小脑萎缩的病理改变。
三、痰瘀阻络
从年龄角度: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脾胃运化无力,易生痰湿;同时气血运行不畅,易出现瘀血。痰湿与瘀血相互胶结,阻滞脑络,影响脑髓的正常气血供应和代谢,从而引发小脑萎缩。例如,老年人本身脾胃功能减弱,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更容易滋生痰湿,再加上气血运行相对迟缓,易形成瘀血,痰瘀互结阻滞脑络,导致小脑萎缩相关病变。
从性别角度:女性若有体质偏痰湿或瘀血体质倾向,在一些因素影响下更易出现痰瘀阻络情况。比如,女性在经期、产后等特殊时期,若气血运行不畅,加上可能存在的痰湿内蕴,容易导致痰瘀阻络,进而影响脑髓滋养,增加小脑萎缩风险。男性若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等,也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加上可能存在的痰湿内生,引发痰瘀阻络,影响小脑等脑髓组织的功能。
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sedentary(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瘀血形成,同时也影响脾胃运化,滋生痰湿。例如,长时间坐在办公室工作,缺乏运动,易使气血流通不畅,脾胃功能受到影响,痰湿内生,痰瘀互结阻滞脑络,进而可能引发小脑萎缩相关病理变化。
从病史角度:有脑部外伤病史的患者,外伤后气血瘀滞,加上可能存在的痰湿内停,容易出现痰瘀阻络情况,影响脑髓的正常功能,增加小脑萎缩的发生风险;有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易出现痰湿内蕴,同时血脂异常也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痰瘀阻络进而影响小脑等脑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