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血管取栓术是治疗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术前需评估影像学和一般情况,术中进行血管穿刺和取栓操作,适用大血管闭塞且无禁忌证患者,有提高血管再通率等优势,术后要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高龄及有基础疾病患者需特殊护理。
一、急性脑卒中血管取栓术的定义
急性脑卒中血管取栓术是一种针对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当颅内主要血管(如大脑中动脉等)发生堵塞,使得脑部血流供应中断,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时,通过特定的器械将堵塞血管内的血栓取出,以恢复血管再通,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改善患者预后。
二、急性脑卒中血管取栓术的操作流程
1.术前评估
影像学检查:需要进行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头颅CT可以快速排除脑出血等禁忌证,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缺血情况,DSA则可以明确血管闭塞的具体部位、程度等详细信息。例如,通过DSA可以精准定位到大血管闭塞的具体血管段,这对于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取栓术以及选择合适的取栓路径至关重要。
患者一般情况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卒中发作时间等。一般来说,发病时间在一定范围内(通常6-24小时内,部分情况可适当延长)的适合进行取栓术的患者才会考虑该治疗。对于高龄患者,需要更谨慎评估其全身状况和手术耐受能力;对于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综合权衡手术风险和获益。
2.术中操作
血管穿刺:通常选择股动脉等部位进行穿刺,通过导管将取栓器械送至闭塞血管部位。
取栓操作:利用取栓支架等器械捕获血栓并将其取出,使血管恢复再通。在操作过程中,需要精准操作,避免对血管造成额外损伤。例如,取栓支架要准确放置在血栓部位,然后通过回撤等操作将血栓取出,这一过程需要在DSA的实时监测下进行,以确保取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急性脑卒中血管取栓术的适用人群及优势
1.适用人群
主要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在适宜范围内(如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6小时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24小时内等)的患者。对于一些经过评估发病时间稍长但仍有取栓获益可能的患者也可能考虑进行手术。
排除了严重脑出血、严重全身感染、凝血功能严重障碍等禁忌证的患者。
2.优势
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相比药物保守治疗等方法,大大增加了脑组织恢复血流灌注的机会,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接受血管取栓术的患者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往往优于未接受取栓术的患者。例如,一些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血管取栓术可以使约一定比例(如30%-50%左右)的患者获得良好的功能预后,而药物治疗等方法的相应比例较低。
四、术后注意事项及特殊人群考虑
1.术后一般注意事项
监测生命体征: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因为血管再通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例如,血压过高可能会导致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需要根据情况进行降压处理;血压过低则可能影响脑灌注,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神经系统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肢体活动等神经系统症状的变化,以判断是否出现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如果出现头痛加重、意识障碍加深、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
2.特殊人群考虑
高龄患者:高龄患者术后更需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由于高龄患者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例如,需要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必要时进行肺部物理治疗等。同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术后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因为高血糖可能会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甚至加重脑损伤。对于有心脏病的患者,要注意心脏功能的监测,预防心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例如,有房颤病史的患者需要关注是否有血栓再次形成的风险,必要时进行抗凝等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