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常见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包括运动功能障碍(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面部肌肉瘫痪)、感觉功能障碍(偏身感觉减退、感觉异常)、语言功能障碍(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一般症状有头痛(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嗜睡、昏迷);其他相关症状包含视力障碍(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眩晕(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摇晃伴恶心、呕吐、平衡失调),不同人群因自身状况不同患脑血管病时更易出现相应症状。
一、脑血管病常见症状
(一)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1.运动功能障碍:
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较为常见,患者可能出现持物不稳、行走时步态异常等情况。例如,脑梗死导致大脑运动皮层或其传导束受损时,会引起对侧肢体的运动障碍。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约有70%-8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这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使得肌肉无法正常收缩和舒张来完成运动动作。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血管弹性下降,发生脑血管病时更容易出现明显的肢体运动障碍,因为其脑血管调节和修复能力相对较弱。
面部肌肉瘫痪也是脑血管病的常见表现,可出现口角歪斜,患者无法正常完成鼓腮、吹口哨等动作。这是因为面神经核团或其传导通路受到脑血管病变影响,导致面部肌肉失去神经支配。
2.感觉功能障碍:
偏身感觉减退较为多见,患者可能感觉患侧肢体对痛觉、温度觉、触觉等的感知能力下降。比如,用针轻刺患者患侧皮肤,患者感觉不如健侧明显。这是由于感觉传导通路受损,神经冲动无法正常传导至大脑感觉中枢。在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人群中,血管壁受损,更容易引发脑血管病导致感觉功能障碍,因为高血压会逐渐破坏血管内皮,影响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这是因为病变刺激了感觉神经纤维,导致异常的神经冲动产生。
3.语言功能障碍:
运动性失语表现为患者能理解他人言语,但自己无法表达,只能发出简单音节。这是由于优势半球(通常为左侧)额叶Broca区受损,该区域是语言运动中枢,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功能。在有脑血管病家族史且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中,患脑血管病导致运动性失语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吸烟和饮酒会加速血管粥样硬化,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生几率,进而影响语言中枢功能。
感觉性失语则是患者不能理解他人言语,自己的言语虽流利但内容无意义。这是由于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受损,该区域是语言感觉中枢,影响了对语言的理解功能。
(二)一般症状
1.头痛:
脑血管病患者常可出现头痛症状,多为剧烈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这是因为脑血管病变导致颅内压升高,刺激脑膜或神经引起疼痛。例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往往会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呈炸裂样,同时伴有频繁呕吐。在年轻且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的人群中,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发生脑血管病时更容易出现头痛等症状,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干扰脑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
2.意识障碍:
轻的患者可表现为嗜睡,即处于睡眠状态,但可被唤醒;重的患者可出现昏迷,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意识障碍的发生与脑血管病变累及脑干网状结构等有关,脑干网状结构是维持意识清醒的重要结构,当其受到脑血管病变影响时,会导致意识水平下降。在老年患者中,脑血管储备功能较差,一旦发生脑血管病,更易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因为老年人的脑血管本身就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变,病变发生时难以维持正常的脑功能。
(三)其他相关症状
1.视力障碍:
部分脑血管病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情况。例如,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脑血管病变时,可引起同侧偏盲等视力视野异常。这是因为视觉传导通路经过的脑血管发生病变,影响了视觉信息的传递。在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中,并发脑血管病时更容易出现视力障碍,因为糖尿病会导致血管病变,影响到眼部的血液供应和神经功能。
2.眩晕:
患者可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摇晃,常伴有恶心、呕吐、平衡失调等。这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影响了前庭神经核或其相关传导通路,前庭神经核是维持平衡和空间定向的重要结构。在有颈椎病且同时存在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中,更容易出现眩晕症状,因为颈椎病变可能压迫血管,再加上脑血管粥样硬化,进一步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导致前庭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