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有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等类型,腺鼠疫局部有单侧淋巴结剧烈疼痛、肿大等症状且有全身中毒症状;肺鼠疫起病迅速有呼吸道及全身严重症状;败血症型鼠疫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及多脏器受损表现。其传播途径包括鼠蚤传播(鼠蚤叮咬人致感染,环境影响鼠蚤生存繁殖进而影响传播风险)、直接接触传播(通过皮肤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特殊情况下人食用未煮熟感染鼠疫动物肉类可能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
一、鼠疫的症状
(一)腺鼠疫
1.局部症状:常发生于单侧腋窝、腹股沟或颈部淋巴结,起病急骤,患者会突然出现淋巴结部位剧烈疼痛、迅速肿大,淋巴结可明显肿大至核桃或鸡蛋大小,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块,皮肤发红、发热、紧张并伴有显著压痛。以腹股沟腺鼠疫最为常见,这与鼠疫杆菌多通过蚤叮咬从皮肤侵入人体,首先累及相应部位淋巴结有关。
2.全身症状:患者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同时伴有寒战、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表现。儿童患者可能因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全身症状可能更为凶险,高热持续时间可能更长,且容易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
(二)肺鼠疫
1.呼吸道症状:起病极为迅速,患者首先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初期多为少量黏液痰,随后可转为脓血痰。呼吸急促,伴有胸痛,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这是因为鼠疫杆菌侵入肺部后,迅速在肺组织中繁殖,引发肺部炎症反应。
2.全身症状:高热是常见表现,体温可达40℃以上,同时伴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极度乏力、衰弱等。患者病情进展非常快,若不及时救治,可在2~3日内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对于儿童来说,肺鼠疫的呼吸道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呼吸急促等不典型症状,需密切观察。
(三)败血症型鼠疫
1.全身中毒症状: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包括高热或体温不升、意识障碍、谵妄或昏迷等。皮肤可出现广泛出血、瘀斑、紫癜,甚至坏死,这是由于鼠疫杆菌侵入血流后,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全身血管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
2.其他表现:可累及多个脏器,出现相应脏器功能受损的表现,如累及肾脏可出现血尿、蛋白尿等;累及肝脏可出现黄疸等。败血症型鼠疫病情极为凶险,死亡率极高。无论儿童还是成人,一旦发展为败血症型鼠疫,预后都很差,需要争分夺秒进行救治。
二、鼠疫的传播途径
(一)鼠蚤传播
1.传播机制:鼠蚤是鼠疫耶尔森菌的重要传播媒介。当感染鼠疫的鼠类被蚤类叮咬后,蚤体内的鼠疫杆菌大量繁殖,当这些受感染的蚤再叮咬人时,就可将鼠疫杆菌注入人体,从而使人感染鼠疫。例如,在鼠类密集且蚤类滋生的鼠间鼠疫流行地区,鼠蚤叮咬人是导致人间鼠疫发生的主要途径之一。
2.影响因素:鼠蚤的生存和繁殖与环境密切相关,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鼠蚤的生存,所以在这些环境中鼠间鼠疫的传播风险相对较高,进而也增加了人间感染的可能性。对于儿童来说,若生活在鼠蚤易滋生的环境中,如农村的柴草堆附近等,被鼠蚤叮咬感染鼠疫的风险相对增加,家长需特别注意为儿童做好防蚤措施。
(二)直接接触传播
1.通过皮肤接触传播:人直接接触感染鼠疫的动物(如病死的鼠类、旱獭等)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鼠疫杆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例如,狩猎者在处理感染鼠疫的旱獭时,如果手部有伤口,就容易通过伤口感染鼠疫。
2.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咳嗽、打喷嚏时,排出的含有鼠疫杆菌的飞沫可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周围人吸入后可感染肺鼠疫。这种传播方式在肺鼠疫患者周围的密切接触者中容易发生,如患者的家人、医护人员等。对于儿童而言,如果在有肺鼠疫患者的环境中,且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吸入含有鼠疫杆菌的飞沫就可能被感染,所以在有肺鼠疫患者的情况下,要避免儿童与患者密切接触,并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
(三)消化道传播
一般情况下,消化道传播不是鼠疫的主要传播途径,但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发生。例如,人食用了未煮熟的感染鼠疫动物的肉类,鼠疫杆菌可能通过消化道黏膜侵入人体。不过,这种传播方式相对较少见,但在一些特定的饮食文化或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仍需引起重视。对于儿童来说,家长应确保儿童食用的肉类充分煮熟,避免因食用未煮熟的感染鼠疫动物的肉类而感染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