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常见病因有高血压、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血液系统疾病等,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伴头痛呕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诊断靠头颅CT、MRI及血常规等检查,预后受出血量、出血部位、患者一般状况影响,可通过控制血压、健康生活方式、筛查处理基础疾病来预防。
一、定义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二、常见病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据统计,约70%的自发性脑出血与高血压有关,高血压患者发生自发性脑出血的风险比血压正常者高得多,且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风险更高。
2.脑动脉瘤:脑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但也可导致脑实质内出血。脑动脉瘤的形成与遗传、动脉壁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有脑动脉瘤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3.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等,脑血管畸形处的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青少年中相对较常见此类病因引起的自发性脑出血。
4.血液系统疾病:例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从而容易发生自发性脑出血。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人群,本身凝血机制存在问题,比常人更易出现自发性脑出血情况。
5.其他:如脑动脉炎、抗凝或溶栓治疗后等情况也可能引发自发性脑出血。脑动脉炎会破坏血管壁导致出血;抗凝或溶栓治疗过程中,若药物使用不当,会干扰正常的凝血功能,增加出血风险。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发病突然,常表现为头痛、呕吐,头痛多较剧烈,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发病时血压通常明显升高。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根据出血部位不同,会出现相应的局灶症状。例如,基底节区出血可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脑叶出血可能出现不同脑叶对应的症状,如顶叶出血可有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等,额叶出血可有偏瘫、精神症状等;脑桥出血病情往往较凶险,可出现交叉性瘫痪、高热、呼吸不规则等;小脑出血可引起眩晕、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自发性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发病后可迅速明确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形态等,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通过头颅CT可以看到脑实质内高密度影,根据高密度影的位置、大小等情况判断出血情况。
头颅MRI:对某些脑出血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较短、头颅CT不易诊断的情况,MRI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在脑出血的亚急性期等情况,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2.其他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检查,有助于寻找病因,例如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
五、预后影响因素
1.出血量:出血量较大时,颅内压升高明显,脑疝发生的风险增加,预后往往较差。一般来说,幕上出血量大于30ml、幕下出血量大于10ml时,预后不良的风险明显增高。
2.出血部位:脑干等重要功能区的出血预后通常较差,因为这些部位神经结构密集,出血容易影响重要的神经功能,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3.患者一般状况:年龄较大、有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例如,高龄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对出血后的应激和修复能力较弱。
六、预防措施
1.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40mmHg以下、舒张压90mmHg以下,但要注意平稳降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减少导致血压波动的因素,如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等。
2.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3.筛查与处理基础疾病:有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如脑动脉瘤可根据情况选择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等,以降低自发性脑出血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