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肝炎是多种病因致肝脏急性炎症性疾病以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致血清胆红素升高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为表现,病因有病毒性(肝炎病毒及其他病毒感染)、非病毒性(药物、酒精、自身免疫、中毒因素),临床表现有全身、消化道症状及黄疸,实验室检查胆红素等升高,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治疗分病因和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儿童需特护、孕妇权衡药物、老年人加强监测。
一、定义
急性黄疸肝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脏急性炎症性疾病,以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为主要特征。
二、病因
(一)病毒性因素
1.肝炎病毒感染: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感染均可引发。其中,甲型、戊型肝炎多为急性感染,儿童及青少年感染甲型肝炎病毒相对常见;成人感染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后部分可转为慢性。
2.其他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也可能导致肝脏炎症,引发急性黄疸肝炎,但相对少见。
(二)非病毒性因素
1.药物损伤: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异烟肼等)、抗生素(四环素等)、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等)使用不当可损伤肝细胞,影响胆红素代谢,导致发病,不同年龄人群因用药情况不同,药物性肝损伤风险有差异。
2.酒精刺激: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炎,严重时发展为急性黄疸肝炎,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风险较高。
3.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可导致肝脏炎症,部分患者表现为急性黄疸肝炎,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有更高的发病倾向。
4.中毒因素:误食有毒物质(如毒蕈等)可造成肝细胞损伤,引发急性黄疸肝炎,各年龄人群均可能因接触有毒物质而发病。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1.全身症状:患者常出现乏力、疲倦,严重时体力明显下降,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程度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
2.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影响营养摄入,对各年龄人群的生长发育(儿童)、健康状态维持(成人)均有不利影响。
3.黄疸表现:皮肤和巩膜发黄,尿色加深如浓茶色,是由于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胆红素进入血液导致。
(二)实验室检查异常
血清胆红素升高,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不同程度升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转氨酶指标升高,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
四、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有病毒接触史、药物使用史、饮酒史、中毒接触史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人群的病史特点不同,如儿童需询问疫苗接种情况等。
(二)体格检查
观察皮肤巩膜黄染情况,触诊肝脏了解大小、质地等,辅助判断病情。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1.实验室检查:除胆红素、转氨酶检查外,还需进行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如甲型肝炎抗体、乙型肝炎五项等)、自身抗体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抗体)等明确病因。
2.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等检查可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协助排除其他肝脏病变。
五、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1.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肝炎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乙型、丙型肝炎根据病毒情况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专业诊疗规范,不同年龄人群用药有严格要求,低龄儿童需谨慎)。
2.药物性肝炎: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进行保肝等对症处理。
3.酒精性肝炎:严格戒酒,同时给予保肝等治疗。
4.自身免疫性肝炎: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进行治疗。
(二)对症支持治疗
包括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利于肝脏修复;合理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不同年龄人群的营养需求不同,儿童需保证足够营养以支持生长发育。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患急性黄疸肝炎时,需特别注意休息,保证营养供应,由于儿童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密切监测肝功能等指标,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严格遵循儿科诊疗规范进行护理和治疗。
(二)孕妇
孕妇患急性黄疸肝炎时,需密切监测母婴情况,因为肝脏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三)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患急性黄疸肝炎时,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由于其肝脏储备功能和免疫力下降,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对较高,治疗过程中需加强监测,谨慎选择治疗药物,注重支持对症治疗以维持机体基本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