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分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急性期有低中度发热、咽痛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斑丘疹等皮疹、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及少数神经系统症状,无症状期一般无明显症状但具传染性,艾滋病期有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等及肿瘤如卡波西肉瘤等表现,儿童患者有生长发育迟缓,女性患者有孕期母婴传播风险及不同阶段免疫变化,老年患者机会性感染风险高、病情进展快、症状不典型且合并基础疾病多。
一、急性期反应与症状
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2-4周左右,部分感染者会进入急性期。此阶段主要因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致,常见症状包括:
发热:多为低到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可持续数天,部分患者可呈持续性发热表现,这是由于病毒复制引发机体免疫反应激活。
全身症状:如咽痛、盗汗、乏力等,咽痛可能较为明显,影响吞咽,盗汗表现为夜间睡眠时大量出汗,醒来后汗止,乏力则使患者感觉肢体酸软、活动耐力下降。
消化道症状:可出现呕吐、腹泻,腹泻程度轻重不一,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多为稀水样便,这与病毒感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有关。
皮疹:一般为斑丘疹或丘疹,可分布于躯干、四肢等部位,皮疹通常无瘙痒或有轻度瘙痒,持续1-3周左右可自行缓解。
淋巴结肿大:多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常见,淋巴结质地软、可活动、无压痛,这是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反应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头痛、脑膜脑炎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等神经系统症状,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相关。
二、无症状期反应与症状
此期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但免疫系统仍能部分发挥作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此期持续时间差异较大,一般为6-8年,平均约8年,但受感染病毒数量、型别、机体免疫状况等因素影响,时间长短不同。此期患者虽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具有传染性,需注意避免病毒传播给他人。
三、艾滋病期反应与症状
当患者免疫系统严重受损,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通常低于200个/μL),HIV血浆病毒载量显著升高时,进入艾滋病期,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机会性感染相关症状
由于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易遭受各种病原体感染,常见机会性感染及相应症状如下:
肺孢子菌肺炎: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主要症状为发热、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症状逐渐加重,可伴有胸痛等表现,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间质性肺炎等改变。
念珠菌食管炎:表现为吞咽疼痛、吞咽困难,胸骨后烧灼感,患者因吞咽不适可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情况,口腔检查可见食管黏膜有白色假膜样渗出物。
弓形虫脑病:多发生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极低的患者,可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病情进展迅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隐球菌脑膜炎: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昏迷,脑脊液检查可见隐球菌等病原体。
(二)肿瘤相关症状
艾滋病患者易发生某些特殊肿瘤,如卡波西肉瘤,多见于皮肤,表现为紫红色或深蓝色浸润性斑片、结节或肿块,可分布于体表多处,如面部、躯干、四肢等部位,随着病情进展,肿瘤可侵犯内脏器官;此外,还可能出现非霍奇金淋巴瘤等,患者可出现发热、消瘦、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以及肿瘤局部相关压迫等症状。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表现
(一)儿童患者
儿童感染HIV后,除上述成人艾滋病期可能出现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表现外,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不增或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正常标准,身高增长缓慢,智力发育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这与HIV感染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内分泌及神经系统发育等有关。
(二)女性患者
女性艾滋病患者在孕期可能出现母婴传播风险,若未进行有效母婴阻断措施,胎儿或新生儿感染HIV的概率较高;此外,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妊娠、分娩及哺乳期等不同阶段,机体免疫状态会有所变化,可能影响艾滋病病情的进展,且在这些阶段需要特别注意防护,避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或婴儿。
(三)老年患者
老年艾滋病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更弱,机会性感染的发生风险更高,且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概率增加,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与艾滋病治疗的相互影响,选择更谨慎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