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卧床会引发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等并发症影响寿命,还会导致营养代谢方面出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问题,同时心理社会因素如不良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缺乏也会间接影响寿命,具体表现为呼吸系统肺活量减少、易患坠积性肺炎等;泌尿系统易感染、形成结石等;循环系统易形成血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营养代谢方面蛋白质-能量不足、代谢紊乱;心理社会方面有不良心理及社会支持缺乏等情况。
一、长期卧床引发的并发症及影响寿命的机制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
长期瘫痪导致患者长期卧床,胸廓活动受限,呼吸肌力量减弱,使得肺活量减少,肺的顺应性降低。例如,研究发现瘫痪患者肺活量可降至正常的1/3-1/2。同时,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易发生坠积性肺炎。肺部感染会引起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进一步加重呼吸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而呼吸衰竭是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年龄的瘫痪患者,由于机体的储备功能不同,老年瘫痪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风险相对更高,因为其肺组织弹性减退、胸廓骨骼硬化等生理变化使其呼吸系统更易受损。
(二)泌尿系统并发症
瘫痪患者因排尿功能障碍,常需长期留置导尿管,极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据统计,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可高达90%以上。泌尿系统感染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向上蔓延引起肾盂肾炎,严重时会导致肾功能损害。对于有基础肾脏疾病或老年瘫痪患者,肾功能损害的进展可能更快,进而影响整体健康状况,威胁寿命。另外,长期卧床导致尿液潴留,尿液中的晶体物质易析出形成结石,也是影响泌尿系统功能并进而影响寿命的因素之一。
(三)循环系统并发症
长期卧床使静脉回流受阻,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可引发肺栓塞,这是非常凶险的急症,死亡率较高。瘫痪患者的血液循环本身就因活动减少而处于相对缓慢状态,年龄较大的患者血管弹性差、血液凝固性相对增高,更易发生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等循环系统并发症。同时,长期卧床还可能导致直立性低血压,患者在站立或坐起时血压突然下降,出现头晕、眼花等症状,增加跌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风险,进一步影响健康和寿命。
二、营养代谢方面的影响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瘫痪患者由于活动量大幅减少,能量消耗降低,但同时其消化功能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加之可能存在摄入不足的情况,容易发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能量不足会使患者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体质虚弱,恢复能力降低。不同性别瘫痪患者在营养摄入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女性患者可能因生理特点对营养需求的细节有所不同,但总体都需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来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年龄较小的瘫痪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不足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更为显著,会导致身高、体重增长迟缓,身体各系统发育受影响。
(二)代谢紊乱
长期瘫痪还可能引起代谢紊乱,例如糖代谢异常。部分瘫痪患者会出现胰岛素抵抗,血糖调节能力下降,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而糖尿病又会进一步加重机体的损害,影响多个脏器功能。同时,脂肪代谢也可能出现异常,血脂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影响寿命。老年瘫痪患者本身代谢功能逐渐衰退,更容易出现糖、脂肪等代谢紊乱情况,需要更加关注其代谢指标的监测和相应的营养代谢调整。
三、心理社会因素对寿命的间接影响
(一)心理状态的负面影响
瘫痪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长期的不良心理状态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进一步加重身体的各种并发症。例如,抑郁状态下患者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亢进,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功能。不同年龄的瘫痪患者心理反应不同,儿童瘫痪患者可能因对自身状况的不理解而产生恐惧、自卑等心理,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老年瘫痪患者可能因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等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
(二)社会支持的缺乏
瘫痪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照顾和支持,若家庭、社会支持不足,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大幅下降。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会导致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医疗护理、康复训练等,进而使身体状况恶化更快。例如,缺乏专业康复人员的指导,患者的康复训练无法有效进行,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情况会逐渐加重,进一步影响呼吸、循环等系统功能,间接影响寿命。年轻的瘫痪患者可能因社会支持不足而难以重新融入社会,心理压力更大;老年瘫痪患者若社会支持不足,生活照料等方面难以保障,健康状况更易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