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帕金森病,其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等致纹状体多巴胺减少,多见于65岁以上老人且男性略多;特发性震颤可能与遗传及神经递质异常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大量饮酒或精神紧张者易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甲状腺疾病史等老年人易患;脑血管病中脑梗死或脑出血损伤控制运动的神经结构,老年人高发且常伴基础病史;药物副作用方面,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长期用某些药物如平喘药、抗抑郁药、抗心律失常药等易出现手抖副作用。
一、帕金森病
1.发病机制: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而致病。其具体机制与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形成路易小体等有关,这些病理改变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控,从而引发手抖等运动症状。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丢失,使得基底节区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失衡,进而出现静止性震颤,多从一侧上肢远端开始,表现为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动作,静止时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
2.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不过也有年轻发病的情况。在性别方面,男性略多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本身存在一定的生理性退变,加上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影响,更容易罹患帕金森病出现手抖症状。
二、特发性震颤
1.发病机制: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外,也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些神经递质的异常有关,比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失衡可能参与了特发性震颤的发病过程。特发性震颤的主要表现为姿势性和动作性震颤,往往见于一侧上肢或双上肢,头部也常受累,表现为点头或摇头,饮酒后震颤可暂时减轻是其重要的临床特点。
2.年龄与生活方式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发病风险可能升高。生活方式方面,如果长期大量饮酒的老年人,可能因为酒精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而诱发特发性震颤出现手抖症状;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压力大的生活状态下,也可能促使特发性震颤的发生或加重手抖表现。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发病机制:老年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可以增强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得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从而出现手抖症状。甲状腺激素能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导致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患者除了手抖外,还常伴有多汗、心慌、消瘦、食欲亢进等症状。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发现血清甲状腺激素(如T3、T4)升高,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等异常改变。
2.年龄与病史因素:老年人如果既往有甲状腺疾病病史,或者存在自身免疫紊乱等情况,更容易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对老年人的心脏、神经系统等多系统都有影响,手抖是其神经系统受累的一种表现,需要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等明确诊断。
四、脑血管病
1.发病机制:脑梗死或脑出血等脑血管病可损伤脑部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结构,比如基底节区、丘脑等部位受损时,会影响对肢体运动的调控,从而出现手抖等运动障碍症状。例如脑梗死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影响了神经传导通路,使得神经对肌肉的协调控制失常;脑出血引起局部脑组织受压、水肿等,破坏了正常的神经功能,进而出现手抖等症状。
2.年龄与病史因素:老年人是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史。这些基础病史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容易引发脑血管病。当脑血管病发生后,受损的脑组织影响了运动调控相关的神经功能,从而出现手抖等伴随症状,需要结合头部影像学检查(如CT、MRI)来明确脑血管病变情况。
五、药物副作用
1.常见引起手抖的药物:一些老年人如果因其他疾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出现手抖的副作用。比如使用平喘药中的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可能会导致震颤等不良反应;抗抑郁药中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也可能引起震颤副作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长期使用也可能出现手抖等神经系统副作用。
2.年龄与用药因素: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药物蓄积而引发副作用。在用药过程中,老年人如果多种药物联合使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增加出现手抖等副作用的风险。所以对于老年患者,在用药时需要密切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尤其是有手抖等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时,要考虑药物因素,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