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改变和可改变两类,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年龄增长发病风险显著增加,每增加5岁风险提高一倍)、性别(男性发病率略高,女性绝经后风险接近男性)、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患者发病风险明显升高);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损伤血管内皮等增加发病风险,需控制血压)、高血脂(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脑卒中,要调整饮食或服药)、糖尿病(损伤血管神经等增加风险,应控制血糖)、吸烟(收缩血管等增加风险,建议戒烟)、酗酒(升高血压等增加风险,需适量饮酒)、肥胖(导致代谢紊乱等增加风险,要控制体重)、缺乏运动(降低血管弹性等增加风险,应进行适量运动)、心脏病(增加心脏内血栓形成风险,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及其他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口服避孕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应及时筛查和干预)。
一、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年龄每增加5岁,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会提高一倍。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增厚、脂质沉积等情况更为常见,这些病理改变容易导致血管狭窄、血栓形成,进而引发脑卒中。建议老年人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性别:男性脑卒中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病风险会逐渐增加并接近男性。这可能与雌激素对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关。男性应注意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女性在绝经后要更加关注心血管健康,定期体检。
3.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脑卒中患者的人,其发病风险会明显升高。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人体的脂质代谢、凝血功能、血管壁结构等,使个体更容易发生脑卒中。有家族史的人群应更加重视健康管理,定期进行相关筛查,如颈动脉超声、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二、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可控制危险因素。血压长期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高血压还会使脑血管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引发脑出血。建议定期测量血压,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于高血压患者,应遵循医嘱规律服药,改善生活方式,如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适量运动等。
2.高血脂:高血脂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上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后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引发脑卒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建议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脂药物。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和神经,导致血管病变和微循环障碍,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同时,糖尿病还会影响血液的凝固功能,使血液更容易凝固形成血栓。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遵循医嘱进行药物治疗或胰岛素治疗,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4.吸烟:吸烟会使血管收缩、血管壁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血液黏稠度,提高血小板的聚集性,从而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吸烟还会降低血液中的氧含量,使脑血管更容易受到损伤。建议吸烟者尽早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
5.酗酒: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损害肝脏功能,影响脂质代谢,增加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建议适量饮酒,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6.肥胖:肥胖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增加心脏负担,引起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紊乱,进而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肥胖还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密切相关,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夜间缺氧,进一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建议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之间。
7.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可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脂肪堆积,体重增加,同时还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使血管弹性降低,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
8.心脏病:某些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会增加心脏内血栓形成的风险,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导致脑栓塞。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9.其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口服避孕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也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口服避孕药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导致夜间缺氧,损害血管功能。对于这些危险因素,应及时进行筛查和干预,如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调整避孕药的使用,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