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缺血性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突然起病、症状短暂可恢复,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有不同常见症状,中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不良生活方式者易患;脑梗死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不同脑血管闭塞表现不同,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危险因素人群风险高。出血性的脑出血多在活动中起病、进展迅速,不同部位出血表现不同,高血压性脑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且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是主因;蛛网膜下腔出血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相关危险因素人群易患,了解不同脑血管病症状特征有助于早期识别诊治。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症状特征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发作特点:多突然起病,症状持续时间短暂,通常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完全恢复,不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常见症状:
颈内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为单眼一过性黑矇、对侧肢体单瘫、轻瘫,可伴有对侧肢体感觉障碍,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失语等。例如,患者可能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持物掉落,但可在数小时内恢复正常。其机制主要是颈内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血流障碍,影响了相应脑区的供血,而这些脑区在血流恢复后功能可恢复。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有眩晕、平衡失调,多伴有恶心、呕吐,还可出现复视、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交叉性瘫痪等。比如患者出现头晕伴行走不稳,向一侧倾倒,可能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短暂异常,影响了前庭神经核等相关脑区的功能。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因为这些因素易导致血管粥样硬化,增加TIA发生风险。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血管损伤,增加TIA发生几率。
(二)脑梗死
一般症状: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发病前有TIA前驱症状。
不同脑血管闭塞的表现:
大脑中动脉闭塞:主干闭塞时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等。例如,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可能出现右侧肢体瘫痪、右侧偏身感觉减退,同时伴有言语表达和理解困难(失语)。这是因为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外侧面大部分区域,闭塞后相应区域脑组织缺血坏死,导致神经功能缺损。
大脑前动脉闭塞:近端阻塞时,由于前交通动脉侧支循环良好可无症状;远端阻塞时,出现对侧下肢单瘫,可伴有感觉障碍,排尿障碍等。如右侧大脑前动脉远端闭塞,患者右侧下肢无力,行走困难,可能伴有右侧下肢感觉异常,以及尿失禁等情况,因为大脑前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部分区域,影响了相应神经功能。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因血管因素更易发病,病史方面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风险更高。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症状特征
(一)脑出血
一般特点:多在活动中突然起病,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不同部位脑出血的表现:
基底节区出血:是最常见的脑出血部位,壳核出血表现为突发的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出血可有失语;丘脑出血时,除了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还可出现眼部症状,如瞳孔缩小、眼球上视障碍等,并且常有意识障碍,病情往往较重。例如,壳核出血患者突然出现左侧肢体不能活动,左侧面部感觉减退,同时伴有头痛、呕吐,可能很快出现意识模糊。这是因为基底节区是重要的神经传导通路和感觉运动区域,出血破坏了正常的神经结构和功能。年龄上,高血压性脑出血多见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长期高血压是主要危险因素,患者多有多年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
脑叶出血:常由脑动静脉畸形、amyloid-angiopathy等引起,不同脑叶出血表现不同,如额叶出血可出现偏瘫、精神症状;颞叶出血可出现感觉性失语、精神症状等。比如额叶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同时伴有性格改变、兴奋躁动等精神症状。
脑桥出血:病情凶险,常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眩晕、复视、交叉性瘫痪或四肢瘫,双侧瞳孔缩小呈针尖样,可伴有高热、呼吸不规则等,多数患者在短时间内死亡。
小脑出血:多表现为突发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病变侧共济失调明显,可伴有眼球震颤,严重时可发生脑疝。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
典型症状:突发剧烈头痛,多为炸裂样或胀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还可出现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项强直等。部分患者可有眼部症状,如玻璃体下片状出血等。其发病机制是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脑膜和神经。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青中年,而动脉硬化引起的多见于老年人,有动脉瘤家族史、高血压、吸烟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易患病。
脑血管病的症状特征因缺血性或出血性类型、病变部位等不同而有差异,了解这些症状特征有助于早期识别脑血管病,及时就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