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出血包括脑出血等,发病部位、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各有不同。颅内出血部位涵盖整个颅内,病因多样;脑出血主要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等,临床表现与部位、出血量相关;影像学上颅内出血不同部位有相应高密度影表现;治疗根据类型和病因等综合处理,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病史人群各有其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1.颅内出血:是指脑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其出血部位涵盖整个颅内,包括脑实质内、脑室系统内、蛛网膜下腔等不同区域。例如,高血压导致的颅内出血可能发生在脑实质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出血可能在蛛网膜下腔。
2.脑出血:属于颅内出血的一种特定类型,主要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发病部位局限在脑实质内部。比如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见于基底节区等脑实质区域。
二、病因差异
1.颅内出血:病因较为多样,包括颅脑外伤、脑血管畸形、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引发颅内出血)、高血压、颅内肿瘤侵袭血管等。其中脑血管畸形是先天性的血管发育异常,在某些诱因下可导致出血;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颅内出血是由于自身凝血机制出现问题,使得颅内血管容易破裂出血。
2.脑出血:主要病因以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最为常见,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当血压骤然升高时,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此外,脑动静脉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抗凝或溶栓治疗等也可导致脑出血,但相对来说,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是最主要的病因。
三、临床表现特点
1.颅内出血:由于出血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若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可伴有脑膜刺激征,部分患者有意识障碍,且可能出现眼部症状如视力模糊等;若为脑实质内出血,根据出血部位不同会有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如基底节区出血可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脑室系统出血可导致患者迅速出现昏迷、针尖样瞳孔、去大脑强直等严重表现。
2.脑出血:多在活动中起病,常见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还会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出血对侧肢体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若出血影响语言中枢还可出现言语不利甚至失语等情况。一般来说,脑出血的症状表现与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密切相关,出血量较大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往往更严重。
四、影像学表现区别
1.颅内出血:通过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可见颅内不同部位的高密度影。比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在CT上表现为脑沟、脑池内高密度影;脑实质内出血表现为脑实质内边界清楚的高密度团块影;脑室系统出血则表现为脑室系统内高密度影。
2.脑出血:头颅CT显示脑实质内局限性高密度区,其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周围可伴有水肿带,根据出血量的多少,高密度影的大小和占位效应等表现不同,出血量较大时可引起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等表现。
五、治疗原则差异
1.颅内出血:治疗需根据具体的出血类型和病因等综合考虑。如果是颅脑外伤导致的颅内出血,需要根据病情进行清创、止血等处理,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清除血肿等;若是脑血管畸形引起的颅内出血,可能需要根据畸形的情况选择手术切除、介入栓塞等治疗方法;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颅内出血则需要针对血液系统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同时进行止血、降低颅内压等对症处理。
2.脑出血:治疗原则主要是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治并发症等。一般首先要降低颅内压,常用甘露醇等药物;控制血压时要避免血压降得过低,以免影响脑灌注;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如出血量较大、出现脑疝倾向等情况,需及时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如去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等。同时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颅内出血和脑出血相对少见,但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脑血管畸形、产伤等有关。在护理方面要格外注意保持患儿安静,避免过度搬动,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2.老年人:老年人脑出血中高血压相关病因更为常见,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预防并发症时要考虑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的特点,如预防肺部感染时要注意定期为老年人翻身、拍背,协助咳痰等。同时,老年人颅内出血或脑出血后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康复护理等。
3.女性:在妊娠相关情况中,如子痫等可能导致颅内出血或脑出血,此时要重点关注孕妇和胎儿的情况,治疗时需权衡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非妊娠状态下,女性的发病与一般人群类似,但要考虑女性特殊的生理周期等对病情的影响,在治疗用药等方面也要综合考虑。
4.有基础病史人群:如高血压患者,本身有血压调控问题,在发生颅内出血或脑出血时,血压的管理更为复杂,需要谨慎调整降压药物,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对于有脑血管畸形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颅内出血的风险较高,要做好定期复查等预防措施;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或脑出血的概率增加,治疗时除了针对出血本身,还要重视对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