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后遗症的恢复方法包括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
一.康复训练
1.运动功能训练
发病早期如果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应尽早进行床上良肢位摆放,预防关节挛缩、变形。如仰卧位时,肩部用薄枕垫高,上肢伸展,手部呈半握拳状;下肢用薄枕稍垫高,保持髋关节微屈、膝关节轻度屈曲。病情允许时可进行翻身训练,有助于改善躯体的对称性和平衡能力,为坐起和站立打基础。
随着病情稳定,可逐渐进行坐位训练。先从无依靠坐位开始,逐步过渡到有依靠坐位、平衡训练等。坐位训练可增强躯干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一般从30°开始,每次训练时间逐渐延长,如可从5-10分钟开始,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至30分钟左右。对于存在平衡障碍的患者,可进行坐位下的重心转移训练,通过向不同方向转移重心,刺激前庭感受器,提高平衡能力。
当患者具备一定的坐位平衡能力后,可进行站立训练。开始时可借助起立床进行,逐渐过渡到扶助行器站立。站立训练可改善下肢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提高平衡能力和耐力。当患者能够在扶助行器辅助下站立稳定后,可进行步行训练,训练时要注意步态的正确性,包括步幅、步速等,可先在平行杠内进行训练,逐步过渡到在室内、室外行走。
2.语言功能训练
如果患者存在失语症,可根据不同的失语类型进行针对性训练。对于运动性失语,可进行发音训练,从简单的单音开始,如“啊”“哦”等,逐渐过渡到单词、句子的发音;对于感觉性失语,可进行听理解训练,通过让患者听简单指令并执行来提高其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对于命名性失语,可进行物品命名训练,让患者说出看到的物品名称。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30分钟为宜,每天可进行2-3次。
如果患者存在构音障碍,可进行构音器官运动训练,包括唇、舌、下颌等部位的运动训练。如进行唇的开合、撅嘴、左右移动等训练,舌的前伸、后缩、左右侧伸等训练,下颌的上下开合训练等,通过这些训练来改善构音器官的运动功能,提高发音的清晰度。
二.物理治疗
1.针灸
针灸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流通,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于脑出血后遗症患者,常用的穴位有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取穴,一般每周进行2-3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可休息3-5天。但需注意,对于皮肤有破损、感染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谨慎使用针灸治疗。
2.理疗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通过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可调节大脑神经功能。对于脑出血后遗症患者,经颅磁刺激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改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等。一般每周进行3-5次治疗,每次治疗时间根据设备和患者情况而定,通常在20-40分钟。但对于装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禁忌使用该治疗方法。
低频电刺激可通过刺激肌肉,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同时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用于肢体肌肉的电刺激治疗,一般选择相应的肌肉运动点进行刺激,每次治疗时间约15-20分钟,每周可进行3-5次。对于皮肤感觉障碍明显的患者,在进行低频电刺激时要注意电极片的放置位置和刺激强度,避免造成皮肤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