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伤急性期需立即停止导致损伤的活动让受伤肌肉放松,48小时内冰敷(儿童缩短时长)、用弹性绷带适度加压包扎、将受伤肢体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康复期24-48小时后逐步开展轻度康复训练,后期可借助超声波、红外线等物理治疗辅助,儿童康复训练需专业人员指导,老年人康复训练缓慢温和且需经医生或康复治疗师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急性期快速处理
1.休息:立即停止导致肌肉拉伤的运动或动作,让受伤肌肉充分放松,避免继续受力加重损伤,为肌肉修复创造稳定环境。
2.冰敷:受伤后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敷毛巾敷于拉伤部位,每次冰敷15~20分钟,间隔2~3小时一次。冰敷可通过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肿胀,缓解疼痛。需注意用毛巾等包裹冰袋,避免冰直接接触皮肤致冻伤。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拉伤部位进行适度加压包扎,可减少局部出血与肿胀,但包扎力度要适中,以防影响血液循环。
4.抬高患肢:将受伤肢体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借助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程度。
二、康复阶段措施
1.早期康复训练:受伤24~48小时后,依据肌肉拉伤程度逐步开展轻度康复训练,如缓慢进行关节活动度练习,防止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训练强度需循序渐进,以不引发明显疼痛为宜。例如轻度拉伤可尝试缓慢的屈伸等基础动作。
2.物理治疗辅助:后期可运用超声波、红外线等物理治疗手段,促进受伤肌肉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如超声波能深入组织内部推动细胞代谢,红外线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状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肌肉拉伤时,急性期冰敷时间宜缩短至5~10分钟/次,避免冻伤,且康复训练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因儿童肌肉骨骼发育尚不完善,不当处理易影响其生长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肌肉拉伤后恢复较慢,急性期冰敷需留意温度与时间,避免加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康复训练应缓慢温和,需经医生或康复治疗师评估后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因老年人常合并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过度活动可能加重损伤或引发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