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因早产缺氧缺血产伤等致颅内血管破裂,临床有症状表现差异(轻度可无明显异常仅影像学发现,中重度有烦躁尖叫抽搐等,不同类型有特征表现)及体征变化(瞳孔不等大等提示颅内压高或脑疝风险),治疗包括支持对症维持生命体征等、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严重时外科干预,早产儿需特加强护理注重体温营养监测并调整治疗方案。
一、定义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时期因早产、缺氧缺血、产伤等多种因素导致颅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是新生儿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及远期预后,其发病与新生儿脑血管解剖生理特点(如脑血管弹性差等)及围生期不良因素密切相关。
二、临床特点
1.症状表现差异
轻度出血时新生儿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中重度出血时可出现烦躁不安、尖叫、抽搐、前囟隆起(因颅内压升高)、呼吸不规则(如呼吸暂停、节律改变)、肌张力改变(早期增高、后期减低)等,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功能更不成熟,症状可能不典型,常表现为反应差、拒乳等。
不同类型出血有相对特征性表现,例如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可出现意识改变、呼吸暂停等;蛛网膜下腔出血部分患儿可仅有前囟饱满,而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神经系统症状。
2.体征变化
可能出现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等,提示颅内压显著升高或有脑疝形成风险,需紧急处理。
三、治疗要点
1.支持对症治疗
维持新生儿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稳定,保证充足氧供及良好血液循环,如出现呼吸抑制需及时进行呼吸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包括酸碱平衡、血糖等的维持。
2.控制惊厥
选用合适药物控制惊厥发作,需根据新生儿具体情况选择,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3.降低颅内压
必要时使用降低颅内压的药物,减轻颅内出血导致的脑水肿等情况。
4.外科干预
对于严重的颅内出血,如脑室出血导致脑积水等情况,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干预,如脑室穿刺引流等,手术时机及方式需根据患儿具体病情评估决定。同时,针对早产儿需特别加强护理,因早产儿颅内出血后更易出现并发症,要注重体温管理(维持体温稳定,避免体温过高或过低影响病情)、营养支持(保证合理营养供给促进脑修复),密切监测神经系统体征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