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治疗包括非药物的盆底肌训练、控制体重避免刺激性饮品戒烟的生活方式调整及设定排尿间隔的膀胱训练,药物用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需医生评估,器械用阴道支撑物要专业评估,手术用于重度需评估风险,老年关注合并症优先非药物,妊娠期首选非药物,产后尽早行盆底肌训练。
一、非药物治疗
1.盆底肌训练:是女性尿失禁的基础治疗方法,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研究表明,规律进行盆底肌训练可显著改善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症状。训练方法为持续收缩盆底肌肉(类似憋尿动作)3秒以上后放松,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
2.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体重,超重会增加腹压,加重尿失禁风险,BMI保持在健康范围(18.5~23.9)有助于减轻症状;
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饮品,此类物质可刺激膀胱,加重尿频、尿失禁症状;
戒烟,吸烟可引起咳嗽,增加腹压,不利于尿失禁恢复。
3.膀胱训练:通过设定排尿间隔时间,逐渐延长排尿间隔,重建正常排尿规律。例如初始每1-2小时排尿一次,逐步延长至每2-3小时排尿,帮助改善膀胱控制能力。
二、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米拉贝隆),其通过作用于膀胱平滑肌,松弛膀胱,减少不自主收缩,从而改善尿失禁症状。药物使用需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尤其需考虑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及合并症等因素,避免与其他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
三、器械辅助治疗
对于有盆底结构改变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阴道支撑物,通过支撑盆底组织,改善尿失禁情况。但需由专业医生评估适应证及放置方法,确保安全有效。
四、手术治疗
适用于重度尿失禁患者,如吊带术等。手术通过重建尿道支撑结构来改善尿失禁,但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包括感染、出血、复发等可能,需由泌尿外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后决定是否采用手术治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女性:需关注合并症(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对尿失禁治疗的影响,用药时需谨慎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及对全身状况的影响,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为主;
妊娠期女性:以非药物治疗为首选,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通过盆底肌训练、生活方式调整等改善症状;
产后女性:产后尿失禁较常见,应尽早开始盆底肌训练,利用产后身体恢复的黄金期积极干预,促进盆底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