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保暖与生命体征监测;氧疗,分鼻导管、面罩吸氧及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需尽早应用合适制剂;液体管理,控制补液量与成分;特殊人群护理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消毒及给予家属心理支持,以改善患儿状况、预防并发症并配合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保暖:将新生儿置于适中温度的保暖箱中,维持体温在36.5-37.5℃,因为体温不稳定会影响机体代谢及呼吸功能,适中温度可减少氧耗,利于呼吸窘迫的改善,不同日龄和体重的新生儿所需适中温度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2.监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处理。
二、氧疗
1.鼻导管吸氧:适用于轻度呼吸窘迫的新生儿,通过鼻导管给予低流量氧气,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5%-95%,需注意调节氧流量,避免氧浓度过高导致氧中毒等不良后果。
2.面罩吸氧:对于鼻导管吸氧效果不佳的新生儿可考虑面罩吸氧,根据病情调整吸氧浓度和流量,维持合适的血氧水平。
3.机械通气:重度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需及时进行机械通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如间歇正压通气等,机械通气时要注意调节参数,避免气压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
1.应用时机:一旦怀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尽早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一般在出生后24小时内使用效果较好,可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改善肺泡通气和换气功能。
2.药物选择: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合适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制剂,其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萎陷。
四、液体管理
1.补液量:合理控制液体入量,一般为每日60-80ml/kg,过多液体输入可加重肺水肿,加重呼吸窘迫,过少则可能导致脱水,影响机体代谢,需根据新生儿的体重、病情等调整补液量。
2.补液成分:根据电解质情况合理补充电解质溶液,维持内环境稳定。
特殊人群提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多为早产儿等特殊人群,护理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严格按照护理规范操作,注意保暖和消毒,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密切观察家属的情绪,给予心理支持,因为家属的情绪也会影响患儿的治疗和康复,要向家属病情和治疗方案,让家属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