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药物干预为主包括急性期适当休息并调整姿势、物理治疗的热敷促血液循环缓解痉挛、冷敷减轻急性期炎症肿胀及牵引拉开腰椎间隙,运动疗法有小飞燕和五点支撑动作,辅助治疗包含针灸推拿及借助器械进行腰部抗阻训练增强力量。
一、非药物干预为主
1.休息与姿势调整:急性期应适当休息,避免久站、久坐及过度劳累,休息时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保持腰椎生理曲度。日常保持正确坐姿,臀部充分接触座椅,腰部挺直,避免弯腰驼背;站立时重心均匀分布于双脚,避免单腿受力。例如长时间伏案工作者每工作1小时左右应起身活动5~10分钟。
2.物理治疗:
热敷:可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一般使用温毛巾或热敷袋,温度以皮肤能耐受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热敷时需注意温度监测,避免烫伤。
冷敷:急性期(通常指发病72小时内)可选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腰部,每次冷敷10~15分钟,间隔1~2小时可重复,能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和肿胀。孕妇及有血液循环障碍疾病的患者冷敷需谨慎。
牵引治疗:通过专业牵引设备拉开腰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缓解腰肌劳损相关症状,但需在专业医护人员操作下进行,牵引重量和时间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老年人骨质情况特殊,牵引重量不宜过重。
3.运动疗法:
小飞燕动作:患者俯卧位,双手后伸,双腿伸直,头部和下肢同时抬起,呈飞燕状,每次保持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可进行3~4组。对于有腰椎间盘突出基础病史的患者,运动时需注意动作幅度,避免加重病情。
五点支撑法: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3~5秒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练习3~4组。孕妇由于腹部隆起,进行该动作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增加腹部压力。
二、辅助治疗方式
1.针灸推拿:专业医师通过针灸刺激腰部相关穴位,调节气血流通,缓解腰肌紧张;推拿可放松腰部肌肉,改善局部循环,但针灸推拿需由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员操作,老年人皮肤较薄、骨质脆弱,操作时要轻柔,避免造成损伤。
2.康复训练辅助:可借助弹力带等简单器械进行腰部抗阻训练,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提高腰部稳定性,但训练强度需逐步增加,根据自身耐受情况调整,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