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周早产儿成活率较高,约达90%,但受医疗水平、自身状况(体重、基础疾病)、母亲因素(孕期保健、分娩方式)影响,医护人员要遵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家长需配合护理、出院后科学护理及定期随访
一、总体成活率范围
35周早产儿的成活率相对较高,一般来说,在现代医疗水平下,35周早产儿的成活率通常能达到90%左右,但这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成活率的相关因素
医疗水平:发达地区、医疗设备先进且新生儿科诊疗技术精湛的医疗机构,能够为35周早产儿提供更优质的医疗照护,包括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等,从而提高成活率。例如,具备先进的呼吸机支持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早产儿维持正常呼吸;有专业的新生儿营养团队,能为早产儿提供精准的营养方案,促进其生长发育。
早产儿自身状况
体重:体重相对较重的35周早产儿,身体各器官发育相对更接近足月儿,其成活率相对更高。一般来说,体重在2000g以上的35周早产儿,相比体重较低的,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更低。
是否存在基础疾病:如果35周早产儿合并有严重的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复杂疾病,会显著降低成活率;而没有严重基础疾病的35周早产儿,成活率相对更有保障。
母亲因素
孕期保健情况:孕期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等的母亲所生的35周早产儿,成活率相对较高。例如,积极控制妊娠糖尿病的母亲,能为胎儿提供相对稳定的宫内环境,减少早产儿出生后出现血糖紊乱等问题的发生概率。
分娩方式:顺产过程中可能对早产儿产生的产伤风险相对较高,而剖宫产对于一些情况较为复杂的35周早产儿可能是更安全的分娩方式,有助于提高成活率。
三、特殊人群(早产儿)的温馨提示
医护人员方面: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为35周早产儿提供无菌、舒适的住院环境,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体温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家长方面: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了解早产儿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在早产儿出院后,要注意加强对早产儿的护理,包括合理喂养(尽量采用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物质和适合早产儿消化的营养成分)、注意保暖(根据早产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的特点,提供适宜的保暖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减少带早产儿去人员密集的场所)等。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带早产儿进行随访,监测其生长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