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尿失禁是体位改变时不自主尿液流出,机制涉及解剖生理(盆底结构受损等)和神经系统(神经传导异常)因素,易发于中老年、肥胖、有盆腔手术或多次分娩史人群,特殊人群需针对自身情况采取如中老年女性做凯格尔运动等维持盆底健康、肥胖者控体重、术后或产后者做盆底康复训练等注意事项。
一、定义
体位性尿失禁是指因身体体位发生改变(如从卧位迅速转为立位、久坐后站起等)时出现不自主尿液流出的现象。
二、发生机制
1.解剖与生理因素
正常情况下,人体体位变化时,盆底肌、尿道括约肌等结构协同作用维持尿道闭合压力,控制尿液排出。当体位改变时,腹压变化可能打破原有平衡,若盆底支持结构(如筋膜、韧带等)受损或尿道括约肌功能异常,就会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例如,中老年女性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盆底支持结构退变,尿道阻力下降,易在体位变化时发生尿失禁;多次分娩的女性,盆底组织损伤,也会增加体位性尿失禁风险。
2.神经系统因素
神经系统病变可影响膀胱的神经控制功能。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导致支配膀胱的神经传导异常,使得体位变化时膀胱无法正常协调收缩与尿道括约肌松弛,从而引发尿失禁。
三、易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1.中老年人群
随着年龄增长,盆底肌、尿道括约肌等组织功能逐渐减退,且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进一步削弱盆底支持结构,中老年人群尤其是女性体位性尿失禁发生率相对较高。
2.肥胖人群
肥胖者腹部脂肪堆积,腹压增加,加重盆底组织负担,易导致体位变化时腹压作用于膀胱,引发尿失禁。
3.有盆腔手术史或多次分娩史人群
盆腔手术可能损伤盆底组织,多次分娩会使盆底组织过度牵拉,破坏其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体位性尿失禁发生几率。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中老年女性
需关注雌激素水平变化,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采取维持盆底健康的措施,如进行盆底肌锻炼(凯格尔运动)等,以增强盆底肌力量,改善尿道括约肌功能,降低体位性尿失禁风险。同时,应避免长期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
2.肥胖人群
应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方式控制体重,减轻腹部压力对盆底组织的影响,降低体位性尿失禁发生可能性。
3.有盆腔手术史或多次分娩史人群
术后或产后应遵循医生建议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如规范的盆底肌康复治疗等,促进盆底组织修复,降低体位性尿失禁风险。若出现体位变化时尿失禁情况,应及时就医评估,采取相应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