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抽搐怎么办
早产儿抽搐需及时送具备新生儿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评估,针对电解质紊乱、颅内感染、癫痫发作等不同病因治疗,同时做好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惊厥肢体活动、维持稳定环境等护理,家长要配合医护,注意保暖喂养,观察抽搐变化并定期随访评估神经系统发育。
一、及时就医评估
早产儿抽搐是较为危急的情况,一旦发现应立即将早产儿送往具备新生儿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来明确抽搐的原因,常见的辅助检查包括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超声、头颅CT或MRI等)等,以确定是癫痫发作、颅内感染、电解质紊乱等何种原因导致的抽搐。
二、针对病因治疗
电解质紊乱纠正:如果是电解质紊乱引起的抽搐,比如低钙血症,医生会根据早产儿的情况补充钙剂。早产儿由于自身钙储备不足、胃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弱等因素容易出现低钙,通过补充钙剂可纠正因低钙导致的抽搐情况。
颅内感染治疗:若是颅内感染引发的抽搐,会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颅内感染,可能会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通过控制颅内感染来缓解抽搐症状。
癫痫发作处理:如果确诊为癫痫发作导致的抽搐,可能会使用抗癫痫药物,但具体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严格遵循新生儿用药的规范,因为早产儿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等与足月儿有差异。
三、护理要点
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早产儿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密切观察早产儿的呼吸情况,如呼吸频率、节律等,必要时给予吸氧等呼吸支持措施。
控制惊厥发作时的肢体活动:在抽搐发作时,不要强行按压早产儿的肢体,以免造成损伤,可以轻轻固定肢体,避免其剧烈活动导致意外。
维持稳定的环境:保持早产儿居住环境的安静、温暖,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因为外界的声音、光线等刺激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抽搐。
四、特殊人群(早产儿)的温馨提示
早产儿本身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对于抽搐的耐受能力较差。家长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各项操作和治疗。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保暖,维持合适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合理喂养,保证早产儿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供应,以促进其身体的发育和恢复。同时,要密切观察早产儿抽搐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等变化,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以便调整治疗方案。由于早产儿后续可能存在神经系统发育等方面的风险,要按照医生的安排定期进行随访和相关检查,评估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