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性肠炎由A组轮状病毒经粪-口途径传播好发于6月龄~2岁婴幼儿,急性起病先呕吐后腹泻呈水样或蛋花汤样伴发热等,发病多在秋冬季,粪便常规少量白细胞、抗原检测阳性可确诊,治疗以对症支持纠正脱水等为主,婴幼儿需密切观察补液及臀部护理,有基础病患儿控补液速度量,老年人表现不典型需及时就医评估。
一、定义及病因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病原体为A组轮状病毒,多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好发于6月龄~2岁婴幼儿。病毒侵入小肠上皮细胞,破坏细胞功能,影响肠黏膜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从而引发腹泻等症状。
二、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急性起病,常先出现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多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无黏液脓血,每日腹泻次数可达数次至十余次。部分患儿伴有发热,体温多在38℃~39℃,可伴有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全身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表现为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窝及前囟凹陷等,若不及时纠正,可能引发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三、诊断方法
1.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季节多为秋冬季,有接触轮状病毒感染患者或处于轮状病毒流行环境等情况。
2.临床表现:依据典型的呕吐、水样腹泻及发热等表现初步提示。
3.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可见少量白细胞,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呈阳性可确诊,通过电镜或PCR等方法检测粪便中轮状病毒核酸以明确病原。
四、治疗原则
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重点是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补液治疗:对于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补充丢失的水分及电解质。
2.饮食调整:继续合理喂养,母乳喂养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可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粉,避免因腹泻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加重病情。
3.药物辅助:可使用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益生菌(如双歧杆菌等)调节肠道菌群,但需遵循用药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因其体液调节功能不完善,腹泻时更易出现脱水,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尿量、前囟等情况,及时补液纠正脱水。同时,注意臀部护理,防止红臀等并发症。
2.有基础疾病患儿:如合并心脏病、肾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儿,补液时需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防止加重基础疾病负担。
3.老年人:轮状病毒感染也可发生于老年人,但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需注意观察腹泻次数、全身状况,及时就医评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情况,必要时给予补液等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