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胰腺炎需结合临床表现、年龄病史等综合判断,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等升高,影像学可选超声或CT;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营养支持,用抑制胰液分泌药物;护理要监测病情、胃肠功能恢复后低脂低糖流质饮食过渡、心理安抚;特殊人群需考虑年龄对诊疗影响,重症加强监护及与家属沟通病情预后。
一、诊断评估
1.临床表现:小儿急性胰腺炎常见腹痛(多为中上腹或左上腹持续性疼痛,可伴恶心、呕吐)、发热、腹胀等,部分患儿可出现黄疸。需结合患儿年龄、病史等综合判断,低龄儿童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警惕。
2.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升高是重要诊断依据,一般发病后2~12小时血淀粉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可持续3~5天;脂肪酶升高稍晚但持续时间更长。同时需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电解质、血糖等,评估炎症程度及内环境状态。
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初步观察胰腺形态、有无胆道结石等;腹部CT能更清晰显示胰腺病变程度、周围渗出等情况,对鉴别重症胰腺炎有重要价值,需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检查时机,注意低龄儿童辐射防护。
二、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减少胰液分泌,缓解腹胀,一般需持续至腹痛、呕吐缓解。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儿脱水、电解质紊乱情况,及时补充液体及纠正酸碱失衡,保障机体正常代谢需求。
营养支持:在胃肠功能恢复前可采用肠外营养,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保证能量及营养物质供给,注意低龄儿童营养需求特点。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抑制胰液分泌药物(如生长抑素类药物)等,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选择药物,避免不恰当用药,尤其注意低龄儿童药物禁忌及代谢特点。
三、护理要点
1.病情监测: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腹痛及腹部体征变化,观察呕吐物及排泄物性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饮食护理:禁食期间保证液体及营养供给,胃肠功能恢复后从低脂、低糖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加重胰腺负担,考虑低龄儿童饮食喜好及营养需求调整饮食种类。
3.心理护理:小儿患病时易产生焦虑、恐惧情绪,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给予心理安抚,营造舒适就医环境,助力患儿康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功能尚未成熟,诊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对药物代谢、病情进展的影响。重症胰腺炎患儿病情变化快,需加强重症监护,密切观察脏器功能,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医源性损伤,同时与家属充分沟通病情及预后,体现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