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由多种致病因素引发致肝脏炎症及肝细胞坏死致血清胆红素升高现黄疸,病因包括病毒性、药物性、酒精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临床表现前驱期有全身乏力等非特异症状、黄疸期有皮肤巩膜黄染等,实验室检查胆红素等指标异常且可做病原学检查,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并排除其他黄疸,治疗分一般治疗和针对病因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用药谨慎、妊娠期女性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老年人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
一、定义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发,以肝脏炎症及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致使血清胆红素升高并出现黄疸表现的急性肝脏疾病。
二、病因
1.病毒性肝炎: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其中甲型、戊型多为急性感染,乙型、丙型、丁型可呈急性或慢性过程。
2.药物性肝损伤: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抗生素等)可通过直接毒性或免疫反应损伤肝细胞,引发肝炎症及黄疸。
3.酒精性肝损伤: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细胞损伤、炎症,进而出现黄疸等表现。
4.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机制异常攻击肝脏,引发炎症反应,导致黄疸。
三、临床表现
1.前驱期:常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等非特异性症状。
2.黄疸期: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样,部分患者可有皮肤瘙痒,肝区可有隐痛。
四、实验室检查
1.胆红素指标: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
2.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明显升高,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3.病原学检查:若为病毒性肝炎,可检测到相应肝炎病毒标志物,如甲型肝炎病毒抗体、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五、诊断
依据患者病史(如是否有肝炎接触史、用药史、饮酒史等)、典型临床表现(黄疸等)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诊断,需排除其他可导致黄疸的疾病(如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等)。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充分休息,合理饮食,保证热量及维生素摄入。
2.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病毒性肝炎需根据病毒类型采取抗病毒等治疗;药物性肝损伤需停用相关药物;酒精性肝损伤需戒酒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因儿童肝功能发育不完善,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
2.妊娠期女性:需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时需权衡利弊,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3.老年人:因肝功能储备差,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选择对肝脏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加强肝功能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