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食道炎由真菌侵犯食道黏膜所致常见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等,病因包括免疫力低下人群、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者及胃肠道基础疾病患者,临床表现有吞咽疼痛等典型症状及消瘦等非典型表现,诊断可通过内镜检查、组织活检、真菌学检查,治疗采用抗真菌药物并评估基础疾病状态,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谨慎选药并监测,免疫力低下者要控基础病,妊娠期需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
一、定义及常见病原体
真菌性食道炎是由真菌侵犯食道黏膜导致的炎症性病变,常见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此外曲霉菌、毛霉菌等也可引发,其中白色念珠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
二、病因分析
1.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化疗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其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减弱,易受真菌侵袭引发食道炎症;2.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者:广谱抗生素会破坏口腔及肠道正常菌群平衡,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均利于真菌过度增殖并侵犯食道;3.胃肠道基础疾病患者:如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道黏膜长期处于受损状态,增加真菌定植风险。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疼痛可放射至胸骨后,部分患者伴有胸骨后不适、异物感,严重时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表现;2.非典型表现:部分免疫力极度低下患者可能无明显吞咽相关症状,仅表现为消瘦、乏力等全身消耗症状。
四、诊断方法
1.内镜检查:是诊断真菌性食道炎的重要手段,内镜下可见食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有白色假膜形成等典型表现;2.组织活检: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3.真菌学检查:包括涂片镜检、真菌培养等,涂片镜检可直接观察到真菌形态,真菌培养能明确致病真菌种类及药敏情况。
五、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氟康唑等,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发挥抗菌作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评估基础疾病状态,如对免疫力低下患者需积极纠正免疫抑制状态,停用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真菌性食道炎相对少见,若发生需谨慎选择抗真菌药物,优先考虑对儿童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病情变化,同时关注儿童营养状况,保证足够营养摄入以促进康复;2.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老年人或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除规范抗真菌治疗外,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血糖,以改善机体免疫及营养状态,降低真菌性食道炎复发风险;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真菌性食道炎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抗真菌药物,并密切监测母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