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因母婴血型不合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常见ABO及Rh血型不合,临床表现有早发进展快的黄疸、贫血、肝脾肿大,诊断靠母婴血型检测、抗体筛查、胆红素测定,治疗包括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早产儿低体重儿需更密切监测尽早干预并选安全治疗方式。
一、定义及常见类型
新生儿溶血是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针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引发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常见血型不合类型有ABO血型不合与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中,母亲多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血,分娩时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抗体,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致溶血;Rh血型不合则是母亲为Rh阴性血,胎儿为Rh阳性血,首次妊娠时母体致敏产生抗体,再次妊娠时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引发溶血。
二、临床表现
1.黄疸:通常出现时间早且进展快,黄疸程度较重,可迅速达到较高水平。这是因为溶血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增加。
2.贫血:胎儿或新生儿外周血中红细胞数量减少,可能出现面色苍白等表现,严重时可影响机体氧供。
3.肝脾肿大:由于溶血相关的骨髓外造血活跃,肝脾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
三、诊断依据
1.母婴血型检测:明确母亲与胎儿的血型,若存在血型不合的可能则需进一步检查。
2.抗体筛查:检测母亲体内是否存在针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如ABO血型不合时检测抗A或抗B抗体,Rh血型不合时检测Rh抗体等。
3.胆红素测定: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且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这与溶血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相关。
四、治疗原则
1.光照疗法:通过光照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是降低胆红素的重要非药物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尤其适用于未结合胆红素升高的情况。
2.换血疗法:当胆红素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如符合换血指征时),通过换血去除患儿体内致敏红细胞和胆红素,适用于严重溶血导致胆红素水平急剧上升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情况。治疗时需遵循循证医学中关于换血指征等的严格标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基础上的合理应用。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特殊新生儿,由于其机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溶血导致的胆红素升高更易引发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需更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一旦出现溶血相关表现要尽早干预。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循证医学指导,优先选择对早产儿、低体重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尤其要注意低龄儿童药物使用的禁忌和风险,以保障新生儿的安全与健康,体现人文关怀,充分考虑其特殊的生理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医疗护理。